苍穹之上,神州二十正在翱翔,牵动着数亿民众的心;手机之中,微短剧领域亦迎来了相关题材作品,炒出了一包新口味的“电子榨菜”。
10月30日,响应国家广电总局"跟着微短剧来科普"创作计划,微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登陆红果短剧。
其以48集的体量,讲述了前航天工程师张卫星(淮文 饰)在月球基地担任“包工头”时,与航天女工程师小玉(许梦圆 饰)破解迷局、克服危机的故事。
作为国内首部航天题材微短剧,《我在月球当包工头》在硬件上下了功夫,全剧采用"虚拟拍摄+实景搭建+AIGC生成"融合技术呈现月面场景,以求达到题材应该具备的语境品质。
然而,硬件成本并不能弥补软件局限,作品本身就是一个包裹着科幻外衣的“精英回归”故事。
不过这可以理解,毕竟在小小的手机屏幕里,既要讲一个格局宏大的主题,又要呈现星辰大海的浩瀚光谱,并不容易。
所以,主创敢为人先的精神值得肯定,但是也要思考题材的适配度。
数据显示,《我在月球当包工头》在上线当日即登陆抖音热榜第8位,这说明题材是受到市场期待的,可是后续热度没有走高。
航天外壳下的传统叙事
剥去题材外衣,《我在月球当包工头》是男频文里,典型的低谷崛起型叙事。
故事发生在2049年,男主角张卫星原本是最优秀的航天工程师,在一次和人型AI助手吴刚共同执行任务时,意外遭遇陨石攻击。关键时刻,他的师父前来营救,将仅有的氧气给了张卫星,让他带着数据离开,自己则因氧气不够而牺牲。
这一幕,正好被赶来的小玉看到,小玉同为工程师,并且是张卫星师父的女儿,这让她对原有好感的张卫星心生怨恨。张卫星也因此一蹶不振,退出组织,选择在月球基地担任包工头。
彼时的月球已能够满足人类生活,各项基建正值大热。就在张卫星领着一群工友兄弟吃瓜喝酒看新闻的档口,他的师兄K总登场,邀他去解决月球祖冲之基地的冰层问题。
为了完成师父的遗愿,也为了再见见小玉,加上工友的推波助澜,张卫星重新回到了工程总控室。
这种因遗憾萎靡、又因外部因素回归主场的核心主线,显然放在任何一种语境里均成立,未有太多新意。
以及,当张卫星成功化解冰层危机后,在K总眼中彻底失去了利用价值。K总刻意引导本就对他心存误会的小玉加深偏见,最终将他驱逐回地球。可就在此时,留在月球的工友突遇新的困境,急需他重返月球总控室支援。
而他的回归,并非源于自身的主动争取或谋划,而是编剧笔下“天降神兵”般的金手指设定——航天局局长希望他重回组织,同时给了他回去解救被困工友的特权,让他得以突破阻碍、再度启程。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局长是精干型的老年女性,很像剧集《三体》中的老年叶文杰。
到了这里,后续的剧情完全可以猜到,张卫星解决了一个个问题,最终不仅完成了祖冲之基地的建设,瓦解了K总的阴谋,救下了小玉,破解了当年事故的真相,还助力航天事业有了突破性的发展。
一切均符合男主角“低谷崛起、重建自我”的发展路径。
对比来看,航天科幻背景仅是一个壳子,并未展现出题材的特有魅力。
当然,剧集的喜剧元素可圈可点,比如人型AI助手的河南话,再比如,张卫星的“一秒钟”变脸。
宏大叙事:小屏幕难以承载之重
航天题材的核心魅力,在于其对宇宙浩瀚、人类渺小、文明迁徙等宏大命题的呈现,而这种魅力的传递,从载体本质上可能就与大银幕有着天然绑定。
《流浪地球》系列的爆火绝非偶然,它恰恰印证了太空题材对制作规格和呈现场景的刚性要求——那些冰封的大陆、破碎的行星、穿梭于星际间的巨型发动机,唯有通过IMAX巨幕的沉浸式体验、多声道音响的环绕包裹,才能将宇宙的缥缈壮阔与人类抗争的悲壮感精准传递。
观众坐在影院中,面对数十米高的画面,才能真正感受到“带着地球去流浪”的史诗感,这种视觉与情感的双重冲击,是小屏幕无法复制的。
哪怕是网络故事片和电视剧,也很难成为航天题材的最佳载体。
网络电影受限于制作成本,往往在特效投入上捉襟见肘,原本应震撼人心的太空场景,可能因画面粗糙、细节缺失沦为“五毛钱特效”,不仅无法展现宇宙的宏大,反而容易让观众出戏。电视剧虽有更长的叙事篇幅,但受限于播出场景——无论是电视屏幕还是电脑显示器,其尺寸和分辨率都难以承载太空题材所需的视觉张力。
更关键的是,电视剧的叙事逻辑更侧重人物关系与日常化表达,而太空题材需要的是跳出日常的格局与想象,这种叙事重心的差异,让航天元素往往只能沦为背景板,难以成为核心亮点。
微短剧面临的挑战则更为突出。
微短剧的核心优势是“短平快”,单集时长通常在几分钟内,依赖强情节、快节奏抓住观众注意力,而太空题材的宏大叙事恰恰需要铺垫与渲染。
更致命的是屏幕尺寸的限制,手机屏幕的方寸之地,根本无法呈现宇宙的广袤无垠——那些星系的运转、星云的绚烂、星际航行的孤寂,在小屏幕上会被压缩得面目全非,原本应有的视觉震撼力大打折扣。
此外,微短剧的制作成本更低,特效、服化道等方面的投入远不及影视长片,这使得航天题材所需的科技感、未来感难以落地,最终要么沦为低成本的搞笑玩梗,要么因呈现效果不佳被观众抛弃。
其实,题材与载体的适配性,本质上是内容需求与传播场景的匹配。
航天题材的核心是“宏大”,这种宏大既包括视觉上的壮阔,也包括精神上的深远,它需要足够的空间和资源去承载、去打磨。
大银幕的制作规格、放映条件,以及观众进入影院后的专注状态,共同构成了承接这种宏大的最佳土壤。而网络电影、电视剧尤其是微短剧,其场景属性和制作逻辑更偏向“轻量化”“日常化”,与航天题材的“重叙事”“高投入”需求天然相悖。
因此,与其在小屏幕上勉强呈现航天的壮阔,不如让专业的载体承接专业的题材,让观众在影院中真正感受太空题材的独特魅力,这才是对题材本身的尊重,也是对观众体验的负责。
【文/徐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