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对人类的取代,似乎比人们想象的更快些。近日,知名配音演员赵乾景在微博宣布将声音授权给AI有声剧《凡人修仙传》,引发轩然大波。有人认为运用AI新技术是大势所趋,但也有相当数量的网友持反对态度,认为这是对配音艺术的践踏。
5月9日,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等发起的“全球AI电影马拉松大赛”举行北京线下活动,在该赛事中,上影开放经典IP《哪吒闹海》等进行二创征集,并通过线上直播的方式请业界达人“手把手”教大家如何使用AI创作短片,这是上影积极拥抱AI时代到来的第一步。
ChatGPT、Midjourney、Suno、Sora、Pika……一个个“横空出世”的AI颠覆着文学、绘画、音乐、影像等各个艺术门类,并在飞速往前奔跑,甚至已经开始取代人类岗位。面对AI的冲击,人类该进还是退?
有了AI,就不需要人了?
近日,AI话题再起波澜。4月24日,配音演员赵乾景宣布,将声音授权给TME出品的AI有声剧《凡人修仙传》,并由TME天琴实验室琴语引擎训练出多音色AI人声,实现赵乾景“一人分饰多角”。前一天,全国首例“AI生成声音人格权侵权案”宣判,认定作为配音师的原告,其声音权益及于案涉AI声音,被告方使用原告声音、开发案涉AI文本转语音产品未获得合法授权,构成侵权。
AI有声剧《凡人修仙传》
面对前后两天的AI声音争议,网友们的观点两极分化。反对者认为,AI配音不只是断很多人的饭碗,还会让配音变得机械化,从而导致“新声音”更难出头,“AI起来后,如果技术成熟且比人工便宜,小成本的项目只会看哪个更划算”。有网友表示,AI在其他行业是生产力,在创作行业却是毁灭性因素,知名配音演员主动宣传AI,是对行业的“背刺”。也有人断言,AI配音的出现,会让配音这个行业失去匠人精神,“同样的声音频繁出现,声音的神秘感会消失”。
AI配音引发网络热议
但在支持者眼中,AI配音是大势所趋。尤以上话演员、知名配音演员沈磊为代表。日前,他对此事件发声,表示“现在所有的配音演员哪个有技术、感情,还不如让AI来,(配音)这个行业已经不需要新人了”“现在最好的工作,就是把AI的技术提高,取代所有不如AI的配音演员”。这被不少人看作是公开支持AI和人类“抢饭碗”。很快,沈磊的言论也冲上微博热搜,为AI配音话题添了一把火。
值得一提的是,赵乾景此前就有一人分饰多角的经验,他曾一个人完成《剑网3》所有非主要NPC(非玩家角色)的配音,包括马夫、信使、捕快等。日前,赵乾景在直播中回应,自己喜欢尝试新领域,声音AI授权后,并不代表自己以后不配音了,还是会去配好的角色,把它演绎好。“任何新生的事物,大家都会有不同的看法,不能说谁对谁错。”
“AI配音在有声书方面的运用已经很成熟了。”上海白领亚亚发现,自己使用的小说阅读APP就有AI语音功能,还能选择不同的音色。“我平时听真人配音的有声小说,也会听AI配音。”她觉得,两者相比,自然是真人有声小说代入感更强,体验感更好;“但也不能否认AI配音的便利性,看一整天手机,眼睛累了,想听着小说睡觉,AI配音对我来说只是换一种形式看书,是一种非常省力的娱乐方式。”
“我很早就收到大厂的需求,让我们解决AI语音的问题。”作为美术外包公司,上海璃音网络从去年2月起新增了各类AI服务,包括AI绘画、AI换脸、AI语音、AI音乐等内容。“AI语音很早之前就有了,只要获取一个人的声音授权,就能用这个人的声音,去读文字、说话、唱歌。这一类AI语音已经可以做到听起来接近真人声音或听不出AI感。”他介绍,在制作AI语音时,需要在没有版权争议的条件下去生成。“客户有部分的视频,会使用到演员配音,在获得授权的前提下,可以快速生成AI语音,不需要再考虑配音演员的档期等问题,也会节约制作成本及时间。”
他认为,在AI语音、AI图像的浪潮之下,一旦技术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相当于能够在虚拟世界模拟一个人的声音、表达甚至思想,或许会产生颠覆性的效果。“比如利用AI技术,把某个人的语音加入NPC的对话中,玩沉浸式游戏时很有代入感。”在一些公司中,这项技术不仅仅可以运用到游戏中,在导航软件、社交媒体上,指定声源的虚拟交互者存在,“相当于每个人都有一个虚拟语音助理。现在部分技术已有,只不过没有普及。游戏行业有推进这类技术迭代的土壤。在这样的时代节点上,我们也在努力寻找技术可以落地运用的地方。”
在业内人士看来,AI配音孰对孰错,并无法轻易下结论。配音演员、网友之间的论战,恰恰说明了AI时代到来之时,面对新科技的不同态度。
有了AI,人类还是要懂“分镜”
面对AI的冲击,一部分人选择了加速跑。4月9日,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上海电影”)便走出国门,在洛杉矶举办“畅想未来:全球AI电影时代”发布会,正式开启“全球创造者计划”先导项目“全球AI电影马拉松大赛”的报名通道,在为期3周的限时命题比赛中,创作者可借助AI工具进行2至3分钟的概念短片创作,并在第26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展示。截至目前,已有近700组参赛团队报名,不但有全国各地的参赛者,还有来自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波士顿、伦敦、温哥华、阿布扎比等全球各大城市的参赛者,AI领域诸多创业公司也组建团队参赛。
大赛海报
正如此次大赛活动海报上一句意味深长的标语——“AI电影是一场马拉松,不要停下前进的脚步”。这也代表了上影人面对AI的态度。继今年2月份Sora掀起影视行业震荡以来,上海电影迅速响应AI浪潮,率先布局“iNew”新战略及“iPAi星球”等多项计划。上影集团董事长、上影股份董事长王健儿表示:“上海电影将以实干拥抱AI时代的到来。我们站在世界影视科技与创意的前沿阵地广发英雄帖,致力于推动上影旗下IP+AI项目实际落地,在合作过程中建设全球AI影视生态联盟。”
《玉覆荆楚》
日前在线上举行的大赛开题特别活动上,活动大使“数字生命卡兹克”展示了他的作品《玉覆荆楚》,并讲解了使用AI视频生成软件Pika的具体的创作方式。他坦言,尽管Sora的横空出世把大家震撼了很久,但目前还是不可用的状态,当下AI视频技术还处在4秒到8秒的时代,很难做长片段。“如果你要做高质量的短片,其实很少会用文生视频,大部分还是用图生视频。当我们得到一堆4秒片段以后,仍然要用传统的剪辑方式来做剪辑、配音、音效。”
《玉覆荆楚》
《玉覆荆楚》中有大量“凤凰开眼”“麒麟现世”等特效镜头,颇有仙侠奇幻大片的味道。创作这些现实中不存在的神兽是AI最擅长的领域,它可以瞬间生成震撼效果,而传统做法可能需要几天。难的反而是那些看似简单的部分——比如让男主角的长相在不同角度、景别中保持一致。
“数字生命卡兹克”介绍,使用AI做一个好看、让观众不出戏的片子,需要保持风格一致性、人物一致性和场景一致性。当前,AI对于亚洲人脸部的处理效果并不理想,在设计剧本时,需要尽可能减少两人对话的桥段,“在目前AI的技术水平去做大量人物对话,会有一点‘扬短避长’。”
《玉覆荆楚》
《玉覆荆楚》
换句话说,想要实现传统影视剧中人物对话场景,目前AI还无法代替真人实拍。在《玉覆荆楚》中,“数字生命卡兹克”靠设计接打电话、内心旁白等方式来尽可能化解“对话”这一难题。为了兼顾画面效果和一致性,他只得使用传统“笨办法”去处理一些镜头。比如将某些形象单独抠图后,再用PS等软件逐帧进行合成。短片中有一面以现实文物“漆木彩绘虎座凤鸟悬鼓”为原型的鼓,为了保持这一重要道具的前后一致性,他同样使用了P图的方式完成,这比AI自动生成出匹配的效果省时省力。此次比赛中,在创作中如何保持“哪吒”IP形象的一致性就是众多网友关心的问题,这需要人类投入大量精力放在测试和调整上。
《玉覆荆楚》
《玉覆荆楚》
记者发现,借助当下的AI工具,目前还没有进入“人人都能当导演”的阶段,即便用上了AI,依然要有“分镜”的基本概念,懂一点电影的基本创作流程,还要有传统图像、音频、视频类软件使用基础。AI降低了创作门槛,但如果你是一个电影和软件全方位的“小白”,仍然可能两眼一黑无从下手。正如“数字生命卡兹克”所说,“你需要对AI的上限有一定的了解,要不然,等你写完分镜拿给AI出图时,会发现有一半做不出来,需要重新设计。AI在大部分的流程里可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但在创作中还有很多不擅长的地方,这时候我们应该去找成本与收益之间的一个最优解。”
“数字生命卡兹克”推荐有条件的创作者在配音时使用真人配音,“目前AI生成中文时会遇到读错多音字等问题,很难达到理想的情绪效果。”记者发现,使用Suno制作歌曲时,AI对于中文歌词的处理同样有类似问题,除了一些多音字难以判定外,普通话中也会掺杂粤语发音,包括一些流行语的读法缺少人类约定俗成的默契。要解决这些问题,也许需要加快国产AI大模型的研发,但这是否意味着,要有更多人愿意授权自己的声音给AI进行训练?
人类是“它”的原动力
在解说中,“数字生命卡兹克”多次强调,无论是用AI,还是用传统手段,最终目的是让片子更加“好看”。“片子才是我们最后要给观众看的东西。”
在上海温哥华电影学院3D动画系主任徐一然看来,AI擅长的领域是无规律的,比如房屋垮塌、爆炸等特效镜头,但许多AI自动生成的大场面乍一看很震撼,其实并不精致。而两个人闲聊时,其中一人的眼睛该往左看还是右看,先眨左眼还是右眼,这些有规律的细节,即便是人类画师也需要经历三五年的训练才可以熟练掌握,“它只是看起来简单,事实上更难”。
时下如火如荼的短剧行业,也看到了AI发展的影响,尤其是“AI换脸”技术的运用,让华人演员在短剧中秒变外国人成为可能。“AI换脸技术目前都在尝试,还没有大规模应用。”上海凡酷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总制片人谌秀峰认为,如果AI换脸技术成熟,比起聘请外国演员,肯定AI要经济便宜地多,“现在技术还不成熟,换的脸很多看起来很奇怪,甚至每集不统一,但应该很快可以得到应用。”他透露,公司也在与合作伙伴推进研究,“现在AI应用在概念海报、服化场景概念图等方面比较成熟;下一步,可能就是AI拍摄、合成等相关技术。”
“Midjourney、Suno水平也许比人类的平均水平略高一点,但真正的艺术家是在人类已知和未知边缘游走,拓展精神世界的边界,某种角度讲,AI学习的是人类已知的经验,但无法创造我们还没有想过的创意。”徐一然说。据悉,国外已有音乐人将其声音授权给AI,并培养它按照自己的音乐风格进行商业创作,以集中精力用于艺术创新方面。不过,对于使用AI工具的创作者而言,版权风险同样是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使用Suno时,不能以有版权的艺术家作为风格“提示词”。
“AI发展速度太快,出现了很多未知的问题。”福建格一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曾明泉说,“最近的‘AI声音第一案’之后,5月6日,还有一个全国首例‘AI外挂’案公开宣判。随着人工智能生成产业的发展,侵权和犯罪的工具也在与时俱进,AI相关权益纠纷会大量涌现,比如AI换脸对于肖像权的纠纷、AI生成图片著作权纠纷、利用AI导致的知识产权等侵权纠纷以及相关数据权益方面纠纷。总的来说,AI很多问题看似新颖,但有些也仅是工具不同而已。”
曾明泉介绍,“AI声音第一案”主要涉及人格权问题,声音作为一种人格权益,具有人身专属性,“此外,如果行为人将AI生成声音使用在内容带有歪曲、诋毁等信息,还可能侵犯名誉权以及他人的财产权。”
在他看来,对于法律领域而言,这一案件的意义主要是对人格权在AI方面的具体保护和如何保护做了一定的示范,同样也为AI生成产业方面提供具体的合规指引,也填补了个人数据安全和保护方面一些空白。“将自然人的声音授权AI配音,一方面需要严格遵守授权协议,另一方面也需要遵守关于个人信息保护及生成式人工智能方面的规定。”
曾明泉说,律师行业本身也受到了AI的影响。他对AI的态度相对乐观,“AI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新质生产力的一种,但科技发展始终是把双刃剑,需要法律法规进行规范,从而发挥其最大的效能。”
最近,韩国某大学决定明年起不再招收法语、德语两个专业,有报道认为,被AI淘汰的专业出现了。“AI如同一个外置大脑。在AI是否会替代人类这个问题上,不妨想想,AI没有的东西是什么?是目的性。AI再厉害,如果它不知道要干什么,是没法干出来的。人类需要给它提供动机,我们是它的原动力。”徐一然认为,AI抢人类饭碗的确是一个现实问题,如果它已经把生产力推到一定高度,生产关系也要起革命性变化,如何更合理地安排岗位,是需要全社会思考的问题。
“面对AI,人类该进还是该退?我们没有选择,必须前进。时代一步步向前,没有人能禁止AI的发展。也许正如埃隆·马斯克所说,我们应该和它共生。”徐一然说。
(来源:上观新闻 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