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5日,本该是神舟二十号就要从400公里外的太空返航时间,不曾想却遇到了一个“拦路虎”。
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权威性媒体相继报道,一时间也让广大网友们的心紧张了起来。
那么,太空归途中的拦路虎究竟是什么?航天员们还能否安全回到地球?
惊心动魄的“变故时刻”
11月4日,距离地球400公里的空间站核心舱内,一场特殊的“钥匙交接”正在进行。
神舟二十号乘组的陈冬、陈中瑞、王杰三位航天员,将空间站的控制权正式移交神舟二十一号乘组的六名战友,标志着他们为期190天的太空任务圆满收尾。
这190天里,三人没闲着,完成4次出舱作业,把7次载荷顺利送进送出舱,更创下3100摄氏度加热钨合金的世界纪录,每一项成果都让地面团队振奋不已。
交接结束后,三位航天员收拾好个人物品,检查完返回舱的各项设备,就等着按计划踏上归途。
而在地球这边,东风着陆场早就进入一级备战状态。
11月2日夜间,低温环境下的搜救演练顺利完成,搜救车辆、医疗团队、保障人员全部到位。
大家盯着屏幕,就盼着神二十返回舱平安落地,第一时间把航天员接回。
可谁也没想到,11月5日上午,官方突然发布消息:神舟二十号返回时间推迟。
这个消息一出,瞬间牵动了无数人的心。
大家纷纷猜测,到底出了什么状况?能让已经准备就绪的返回任务临时叫停?
随着官方进一步披露,原因终于曝光——返回舱疑似遭到空间微小碎片撞击。
可能有人觉得,微小碎片能有多大影响?但在太空中,哪怕是毫米级的碎片,都能以极高的速度飞行,冲击力堪比炮弹。
返回舱的外壳需要承受再入大气层时的高温高压,一旦出现破损,后果不堪设想。
这也是任务团队果断决定推迟返回的关键原因,必须先对返回舱的受损情况进行全面排查,确保万无一失才能启动返回程序。
更让人牵挂的是返回舱里的“乘客”:除了三位航天员,还有4只参与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的小鼠。
这些小鼠在太空中完成了既定的实验任务,是科研数据的重要载体。
现在它们和航天员一起被困在返回舱内,食物、水的储备是否充足?舱内环境是否稳定?这些问题都让地面团队时刻揪心。
看到这,大家肯定都在纳闷,咱们中国航天的防护体系一直很严密,怎么这次还会让微小碎片撞到返回舱?
其实这里头藏着太空探索的一个大难题——预警系统不是万能的。
层层防护为何“失守”?
现在咱们用的监测手段,主要是光学望远镜和雷达,这两套设备能精准捕捉到厘米级的空间碎片。
就像在地面上用望远镜看远处的东西一样,只要碎片够大,就能提前发现并计算它的飞行轨迹,给航天器留出规避时间。
可这次出问题的是微小碎片,可能就几毫米甚至更小,这么小的个头,现有设备根本没法提前捕捉到,只能等它撞上了,通过航天器传回的数据才能事后监测到。
更关键的是,返回舱上有不少“要害部位”,哪怕只是微小碎片造成的小损伤,都可能引发大危险。
另外,舱内的电子设备也不能出半点差错,这些设备控制着返回程序的每一步,从调整姿态到启动反推发动机,任何一个环节故障,都可能让返回任务失败。
所以,在发现疑似撞击后,工程团队立刻进入紧急状态,连夜分析返回舱传回的各项数据,一点点排查可能受损的部位。
要是通过数据判断不出具体情况,航天员甚至可能要再次出舱检查。
要知道,在太空中出舱可不是简单事,每一次都伴随着风险,但为了确保返回安全,这步棋也必须准备好。
可能有人不知道,从返回舱离开空间站到落地,这短短8小时其实就是“鬼门关”。
刚脱离空间站时,返回舱会以28000公里/小时的速度冲向地球,这个速度比子弹还快好几倍。
进入大气层后,空气摩擦会让舱体表面温度飙升到2000℃,相当于火山喷发时的温度,全靠烧蚀层硬扛。
更危险的是“黑障区”,当返回舱飞到距离地面40-80公里的高度时,周围空气会被电离成等离子体,形成一道屏障,让返回舱和地面的信号完全中断。
这几分钟里,地面团队根本没法知道舱内情况,只能靠返回舱自身的程序自主控制,每一秒都让人捏把汗。
就算闯过了前面的难关,最后1米的软着陆也不能掉以轻心。
当返回舱快落地时,反推发动机必须精准启动,把速度从每秒几十米降到2米/秒,要是发动机启动晚了或者推力不够,后果都不堪设想。
现在大家应该能明白,为啥这次只是疑似被微小碎片撞击,就要紧急推迟返回了——每一个细节都关系着航天员的生命安全,半点都马虎不得。
不过,虽然神舟二十号返回暂时受阻,但咱们中国航天早就备好“双保险”,从没想过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返航前的“安全预案”
先说说最让人安心的备份方案。
现在神舟二十二号已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待命,各项准备工作早就就绪,只要接到指令,最快8.5天就能发射升空执行救援任务。
这可不是临时安排的,咱们航天领域一直有“发射一发、备份一发”的规矩。
每次有航天器上天,都得有另一套完整的系统随时等着,就怕出现意外情况能及时补位。
这次神二十出状况,神二十二的存在就给所有人吃了颗定心丸。
而且不只是神二十二,已经在空间站的神舟二十一号乘组也能灵活调配。
如果真到了必要的时候,他们的飞船也能承担接人返回的任务,相当于有两道救援防线,最大程度保障航天员安全。
地面上的保障体系同样不含糊,就等着航天员回来时能第一时间跟上。
搜救团队早就组建了立体救援网,天上有直升机随时准备快速抵达着陆点,地面有履带车队,就算遇到沙漠、戈壁这些难走的地形也能顺利通行。
再加上北斗定位系统精准锁定返回舱位置,不管返回舱落在哪儿,都能最快找到。
更贴心的是医监医保车,外面哪怕是-30℃的严寒,车里也能一直保持25℃的恒温,还装了全方位的生命支持和监测设备。
航天员刚出返回舱就能接受身体检查,有任何不适都能及时处理。
这些设备和人员,这些天一直处于24小时待命状态,就盼着能顺利接到人。
不过不管技术多先进,咱们航天团队始终把“安全第一”放在最前面。
这次推迟返回,哪怕只是疑似撞击,也没有丝毫侥幸心理,而是花大量时间排查、制定方案,就是不想让航天员冒一点险。
这种稳妥的决策,其实也是“双保险”里很重要的一环——不只是硬件上有备份,决策上也足够谨慎,把所有可能的风险都考虑到。
现在工程团队还在抓紧时间对神二十返回舱进行全面检查,有这么完善的备份方案和地面保障,还有不断进步的技术支撑,相信用不了多久,就能传来好消息。
咱们继续耐心等一等,等着三位航天员和那4只小鼠平平安安回到地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