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7日至29日,以“人工智能促进科技与发展”为主题的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在北京中国科技会堂举行。科发论坛作为中国科协2025年“开放合作月”的重要活动之一,坚持立足国际学界焦点、聚焦科技前沿话题,发布多项重磅成果,如今已发展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盛会,成为中国科技界与世界科技界共进的标志性品牌。
10月28日,由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和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共同主办的“促进绿色氢能应用为现代生产生活深度脱碳提供理想实现路径”平行论坛于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期间在中国科技会堂圆满落幕。来自国内外氢能领域的百余位企业代表与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探讨绿色氢能在全球能源转型与深度脱碳中的创新路径与实践方案。本次平行论坛通过线上平台同步直播,吸引了4000余人次在线观看。
2025年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促进绿色氢能应用为现代生产生活深度脱碳提供理想实现路径平行论坛成功举办
论坛致辞环节由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学术交流部主任邹薇女士主持。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联合国能源结构转型工程师专委会委员王菊女士为论坛发表致辞。王菊女士指出,氢能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抓手,它不仅是能源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王菊女士在致辞中提出以下绿氢产业发展倡议:以应用场景推动氢能产业化、以创新驱动技术突破、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渠道、深化国际合作,构建开放共享的全球氢能生态。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秘书长、联合国能源结构转型工程师专委会委员王菊女士致辞讲话
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Lindsay Margenau在致辞中高度认可了中国近几年在绿氢领域所取得的一系列成就,并表示加拿大在电解水制氢、储运和燃料电池技术等方面同样具备领先优势,拥有全球最长的氢气管网和多处大型储能设施。她强调,中加两国在清洁能源领域合作潜力巨大,期待通过多边合作平台,共同推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与国际贸易发展。
加拿大驻华大使馆商务参赞Lindsay Margenau致辞讲话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以《中国新能源革命与绿色氢能发展》为题发表主旨报告,系统阐述了中国氢能技术进展与未来趋势。他指出,中国车用燃料电池技术已与国际同步,在膜电极、催化剂等核心材料领域取得显著突破。燃料电池重卡成为重点方向,应通过“长续航、低氢耗、低成本”实现差异化发展。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欧阳明高发表主旨报告
欧阳院士同时强调,未来氢能的发展需要聚焦供应链而非仅技术本身,我们要通过模式创新,如氢瓶租赁与换氢瓶、氢电互补综合补能站等方式,降低全链条成本。他表示,到2035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达到36亿千瓦,届时绿氢成本将大幅下降,全面进入产业化阶段。面向未来,欧阳院士提出“余电制氢、时空转换;多能互补、融合发展;场景驱动、系统闭环” 的绿氢应用经济性法则,并表示对绿氢成为未来中国新能源革命的核心力量充满信心!
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高级能源专家Andrew Craig主持专题报告环节
论坛的专题报告环节由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AIIB)高级能源专家Andrew Craig主持。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第一届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副总经理王皓在题为《能源化工企业在绿氢产业规模化应用中的实践与思考》的报告中详细介绍了中石化在氢能产业链的系统布局。中石化已建成全球最大规模的绿电制氢项目——库车绿氢项目,每年可减排二氧化碳约48.5万吨,并正加快推进鄂尔多斯风光制氢一体化项目。他表示,截至2024年,中石化氢气消费量达441万吨,占全国总量的12%,已建成148座加氢站,位居全球第一。未来将加快构建“西氢东送、北氢南输”的氢能管网格局,并推动建立氢能航标委,完善标准体系建设。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第一届标准化工作委员会副主席,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科技部副总经理王皓专题报告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国际高级顾问、魁北克大学高级研究专家Mikaa Blugeon-Mered先生分享了《可再生能源制氢技术创新及成本降低路径》。他指出,2023—2024年是全球绿氢产业信心重建的关键时期,中国在电解槽制造和大规模制氢项目上展现出显著竞争力。随着电解槽成本降低、规模化项目增多和国际投资增长,全球绿氢产能将进入指数级扩张阶段。并进一步强调中国在绿氢成本与供应链整合方面的领先优势,将为全球绿色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国际高级顾问、魁北克大学高级研究专家Mikaa Blugeon-Mered专题报告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海峰博士在《中国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关键进展和启发》专题报告中指出,自2021年启动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以来,中国在全球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占比取得了明显的跃升,燃料电池八大关键部件国产化率突破80%,燃料电池汽车推广量、加氢站建设数量也取得不俗成绩。然而,产业仍面临严峻挑战,比如上游氢能供给不足且成本高,中游企业资金压力大,下游市场规模小,车辆在成本、可靠性和耐久性方面与市场化要求尚有差距,政策依赖度高等。他建议:破除上游堵点,构建经济稳定的氢能供给体系;以“氢能高速”场景拉动规模化应用;适时推动燃料电池乘用车发展;增强绿氢供给并探索氢碳联动机制,挖掘氢能价值,推动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首席专家、中国汽车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方海峰专题报告
此次论坛随后的圆桌讨论环节由英美资源集团中国区总裁陈卫主持。来自戴姆勒卡车中国研发部动力总成集成及新能源汽车的总监Richard Kindich先生分享了戴姆勒在氢能领域的技术进展。他表示,公司致力于通过技术创新实现零碳交通模式,并积极推动氢能在卡车和电动车领域的应用。他提到,中国在氢能领域的快速发展令人印象深刻,尤其是在氢能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链整合方面的成就。
英美资源集团中国区总裁陈卫主持圆桌论坛环节
戴姆勒卡车中国研发部动力总成集成及新能源汽车的总监Richard Kindich参与圆桌论坛
上海捷氢科技副总经理侯中军先生则从燃料电池技术的角度,探讨了氢能在商用车和乘用车领域的应用前景。他指出,燃料电池技术的核心在于降成本和提升耐久性。捷氢科技通过技术研发和商业模式创新,致力于打通氢能供应链上下游,推动氢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上海捷氢科技副总经理侯中军参与圆桌论坛
此外,华北电力大学刘建国教授从学术研究的角度,分享了燃料电池技术的最新进展。他指出,中国在燃料电池技术领域已从“跟跑”发展到“并跑”,尤其是在膜电极和基础材料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他还强调了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呼吁更多年轻人投身氢能行业,为未来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华北电力大学刘建国教授参与圆桌论坛
论坛期间,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与毕马威咨询北京分公司联合发布《AI技术在氢能领域的应用研究》报告,毕马威中国能源转型与循环经济业务主管合伙人、交易战略与并购融资合伙人李晶先生对报告内容进行了发言。他介绍,此篇报告报告全面梳理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AI+氢能”产业实践与政策案例,展示各国在智能制造、能源转型和绿色发展中的创新路径,呈现全球氢能智能化发展的最新格局。报告同时系统解析AI在氢能“制储运加用”环节的应用,揭示AI在提升效率、安全与成本控制方面的显著作用,并量化评估不同环节的应用成熟度与潜在价值,为政府决策、企业投资和技术创新提供参考。在发布仪式上,欧阳明高、王菊、陈卫、王皓、Mikaa Blugeon-MERED、李晶六位嘉宾共同上台,启动发布环节,共同见证了氢能与人工智能深度融合的新阶段正式开启。
毕马威中国能源转型与循环经济业务主管合伙人、交易战略与并购融资合伙人李晶介绍《AI技术在氢能领域的应用研究》报告
《AI技术在氢能领域的应用研究》报告发布仪式
本次论坛在思想碰撞与成果交流中圆满落幕。这不仅是一次学术交流的盛会,更是一次推动国际合作、共谋产业未来的契机,氢能产业的未来,不仅关乎技术的进步,更关乎全球社会的共同努力。此次论坛与会嘉宾一致认为,绿色氢能是实现现代社会深度脱碳的关键路径,也是引领全球能源革命的重要力量。未来,国际氢能燃料电池协会将继续携手各国政府、科研机构与产业伙伴,共同推动绿色氢能技术创新、标准互认与国际合作,加速全球氢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