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中东沙漠上空呼啸而过的战斧导弹,不仅改写了中东格局,更意外地为千里之外的中国打开了一扇机遇之门。
1991年1月17日的巴格达夜空被防空火光照亮,多国部队对伊拉克发动了代号为“沙漠风暴”的军事行动。这场持续42天的战争,集结了150万军队,消耗了上千亿美元。
除了美国是赢家之外,远在千里且未参与战争的中国,也是一大赢家。
海湾战争给中国军方带来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当时中国军队还停留在“人民战争”的传统思维中,而美军展示的信息化作战体系彻底颠覆了认知。隐身战机、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系统,这些全新作战方式让观战的中国将领们目瞪口呆。
战争结果显示:伊军伤亡10万人,多国部队仅伤亡1000余人。这种不对称战损比,促使中国启动了全面的军事改革。
1993年,中国制定了新时期军事战略方针,明确提出要把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点放在打赢现代技术特别是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上。中国军队开始了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能型的历史性转变。
海湾战争的爆发,意外地缓解了中国的国际压力。
1989年后,西方国家对华实施制裁,中国在国际上面临孤立局面。然而萨达姆入侵科威特,瞬间吸引了全世界的注意力。
美国迫切需要组建国际反伊联盟,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支持变得至关重要。西方领导人纷纷主动与中国接触,之前的外交僵局不攻自破。
更关键的是,战争期间美国无暇他顾,为中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窗口期。当西方紧盯中东时,中国经济正悄然加速。
战后制裁导致伊拉克石油出口中断,全球油价波动,这反而推动了中国与中东产油国的合作。
沙特、科威特等国家为寻求稳定的石油出口市场,积极向中国伸出橄榄枝。1990年代,中国与海湾国家的能源合作迅速深化,为日后成为全球最大能源进口国奠定了基础。
与此同时,战后重建的巨大需求,为中国企业打开了中东市场。建筑工程、物资供应等领域都能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这些早期合作积累了宝贵的国际化经验。
海湾战争暴露出的军事技术差距,刺激了中国军工产业的奋起直追。
在亲眼目睹了美军“阿帕奇”直升机、“爱国者”导弹等先进装备的实战效果后,中国加大了军工研发投入。一批重点型号获得加速推进,其中包括后来广为人知的歼-10战机、052型驱逐舰等装备。
更深远的是,中国开始构建自己的军事现代化体系,从单件装备研制转向整体作战体系建设。这个转变,为21世纪中国军队的跨越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这场耗资巨大的战争,以其独特的方式提醒了中国:现代战争形态已经发生革命性变化。
正是这场遥远的战争,让中国认识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迎来了改善国际环境的契机,开启了与中东能源合作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