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程度加深,激增的银发经济需求正推动供给侧发生演化。其中,银发经济从业者日渐呈现的年轻化、能力专业化、职业标准化等特征,就是银发经济正规范发展的缩影。这些变化不仅反映了行业升级和职业转变的未来趋势,更预示着银发经济的光明前景。
从业者的年轻化特征正在重塑银发经济行业。过去,护工、护理等服务从业者多为低技能、低学历的中年人乃至低龄老年人。如今,一批携专业知识与创新活力的“00后新兵”,正蓬勃涌入养老服务新赛道,一些高端养老社区更是将“年轻化”服务队伍作为名片。这种年轻化并不是简单的年龄更替,而是标志着刻板印象与职业价值认知的深刻转变。
更高的从业者专业水平也在提升银发经济的服务品质。过去的养老服务、护理工作往往依赖经验传承,从业者简单培训甚至无培训即可上岗,缺乏系统知识储备及应急管理能力。如今,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养老服务管理、老年医学与健康等专业,招生人数和分数线也在水涨船高。经系统培养的养老护理员、养老顾问等专业化人才,不仅掌握基础护理技能,还能运用智能设备监测健康,懂得以心理学知识疏导情绪,借助系统进行科学管理,为老年人提供专业化的高品质服务。
职业标准化与行业规范化,也成为吸引新人涌入的关键因素。随着银发经济的行业价值得到社会认可,养老护理员薪资偏低、高素质人才难以集聚等传统局面被打破。相关招聘数据显示,当前护理员岗位缺口较大,平均月薪普遍超过6000元,随着职级晋升甚至能高达数万元。这种薪资增长并不是简单的劳动补偿,而是对专业能力的价值兑现,有效建立了银发经济职业标准化的薪资杠杆。此外,从护理员到主管,再到院长乃至区域总监,随着产业逐渐规范化,从业者的职业规划也日渐清晰,大幅提升了职业认同感和工作积极性。再加上各大城市出台的高额补贴政策和有效保障举措,养老护理等银发经济岗位吸引大量年轻人进入,让养老服务行业实现了从“夕阳”到“朝阳”的巨大转变。
虽然整体趋势喜人,但要想留住吸引来的人才,养老服务行业依然面临一些挑战。一方面,专业化服务供给与行业需求存在动态错配。实现专业化服务供给需要协同推进标准化体系建设和跨学科知识整合,但当前专业化服务设计仍滞后于行业需求的快速变化,难以满足老年人对高品质生活的期待。例如,智能护理设备不断更新,培训体系却未必能及时跟进;老年群体需求日益多元,而机构制定的服务标准却停留于基础护理。另一方面,薪资激励与职业价值的相关机制仍有优化空间。部分机构仍使用传统薪资模式,薪资待遇与专业能力、服务效果并不直接挂钩,护理、医疗、管理等领域之间的流动壁垒也尚未完全打通。在这种模式下,高技能人才难以获得对应回报,可能导致人才流失,甚至削弱行业吸引力,最终影响服务质量提升和行业可持续发展。
着力构建银发经济从业新格局,可以从观念更新、制度创新、机制优化协同发力。第一,观念更新是后续人才梯队的基础。可通过政策引导和媒体的持续宣传,推动社会认知观念的理性转变;树立典型榜样,展现年轻护理员如何通过专业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赢得社会尊重,让年轻求职者的家长充分认识到现代养老服务的职业前景,确保人才“引得来”。第二,机制优化是保障人才在行业内长远发展的支撑。例如设计薪资待遇与专业能力、服务效果高度挂钩的激励机制,完善社会保障、职称评审、积分落户、人才住房等激励细则,确保人才“留得住”。第三,制度创新是行业高质量人才的保障。可借鉴日本等银发经济先行国家的成熟经验,建立职业资格分级认证制度体系,高度匹配专业能力和社会价值。同时推进标准化体系和跨学科平台建设,动态提升专业化能力,打通同行业跨领域流动的制度壁垒,为人才提供多元发展路径,确保人才“用得好”。
当年轻化、专业化、标准化的银发经济从业者为老年人提供品质服务时,他们不仅是在激活经济潜力,更是在创造社会价值、推动社会进步。银发经济从业者已经迈上并将持续走好规范发展之路,这是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温情开端,银发经济未来可期。
(金牛,作者是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天津财经大学基地研究员)
来源:环球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