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天,玛格丽特·撒切尔,这位曾经权倾一时的前首相去世了,然而,街头巷尾的反应并不是按常理出牌,不是哀悼,不是沉默,而是鞭炮声、香槟酒。
还有不少人在跳舞欢呼,尤其在格拉斯哥和布里克斯顿,很多人甚至举着标语说“终于熬到这一天”。
撒切尔夫人是是毫无争议 的政治强人,执政时间超过11年,她的影响力无可争议,但问题也恰恰在这里:为何一个统治国家十多年的领导人,会在死后还引发这么强烈的反感?
把国家“卖”了的改革:富人笑了,工人哭了
撒切尔夫人上台那会儿,英国经济烂得不行,物价飞涨,罢工成风,国营企业一个比一个亏,她认为,要救英国,得先把国家从“养懒人”的模式中拉出来。
她的做法很直接:把国家手里的大企业一个个卖掉,让市场来决定谁该活,谁该死,包括铁路、电力,几乎能想到的行业都被私有化了,说白了,就是国家不管了,让资本说了算。
这套打法对城市白领、投资人来说,确实是机会,他们买股票、搞金融、炒地产,日子越过越好,但对于工人、尤其是那些靠传统产业吃饭的家庭来说,就是灾难,很多人一夜之间失业,整片社区一下子没了生气。
特别是煤矿行业,那时候上百万家庭靠这个吃饭,撒切尔政府觉得煤矿效率太低,直接关停了大批矿井,矿工们当然不干,一场全国性的大罢工就此爆发。
但撒切尔下手也狠,不光调警察镇压,还冻结了工会的资金,罢工失败后,很多矿区就跟被遗弃一样,没工作、没未来,只剩下一地叹息。
这种改革方式,说得好听点是大刀阔斧,说得难听点就是拿底层人开刀,她没打算慢慢来,也没打算照顾那些被落下的人。
社会保障一砍再砍,底层人日子更难了
不光是经济政策,撒切尔在社会政策上的风格也一样硬,她不喜欢“大政府”,觉得政府不应该花太多钱照顾人们的生活,于是,她开始大幅削减社会福利。
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全都缩减,政府管得少了,结果就是穷人更难看病,孩子读书资源也被压缩,一些靠补助生活的人直接没了保障,原本还有点公平的生活体系,就这样被慢慢拆掉。
她还铁了心要“收拾”工会,在她看来,工会是拖垮经济的一个大麻烦,她用法律限制罢工的权利,削减工会的资金来源,目的就是让工人们别再有对抗政府的能力,这让工人阶层彻底失去了话语权。
而真正把很多人逼疯的,是她推出的社区税,这是一种人头税,不管你挣多少,只要是成年人就得交一样多的钱,对富人来说根本不痛不痒,但对收入低的人来说,这笔钱就成了沉重负担,而且这税是强制的,交不起也得交。
这事引爆了全国的不满,尤其是在伦敦,抗议爆发、街头混乱,最后甚至演变成大规模骚乱,撒切尔的支持率也一落千丈,不过这并未影响她在英国的管理,最终他干了11年。
她让国家富起来,却让社会裂开了
站在历史的角度看,撒切尔的确把英国从经济泥潭中拉了出来,她控制住了通胀,提升了效率,让伦敦成了全球金融中心之一,她的改革也确实激发了企业活力,推动了经济增长。
她还在国际上表现得非常强硬,比如马岛战争中果断出兵,赢得了不少人的尊敬,在外交领域,她也参与了不少重要谈判,其中最著名的是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
这些成绩让她在某些人眼中成了“铁娘子”的代表,是英国复兴的关键人物,但问题在于,她所带来的繁荣,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的。
她鼓励个人奋斗,赞美自由竞争,但忽略了一个社会的根基是人,是社区,是互相关心的那种温情。
而她的政策,却在一点点瓦解这种联系,她在一次采访中说,没有所谓的“社会”,只有“个人”,这句话让很多人觉得,她根本不理解普通人的生活。
那些被改革抛下的人,没有重新站起来的机会,他们从此对政府不再信任,对国家也失去了归属感,撒切尔离开政坛后,这种裂痕并没有愈合,反而在后来的政治中不断被放大。
她的离去,成了全民情绪的出口
撒切尔去世那天,反应的两极分化是她政治遗产的最好证明,有人为她送上鲜花,有人则举着“女巫死了”的标语,她的葬礼上,有人哭泣,也有人在街头开派对。
这样的两极化反应,,代表了撒切尔夫人的执政成果,它代表了几十年社会情绪的集中释放,她的改革影响了一代人,他们中的很多人至今还在承受当年政策带来的后果。
她不是个容易被忘记的政治人物,她的名字成了一种标签——一种只看经济账、不顾人情味的执政方式,她不是一个简单的失败者或成功者,而是一个把国家推向新方向的推手,同时也是制造撕裂的始作俑者。
结语:撒切尔之后,英国再也没有回到过去
说到底,是一场关于改革和代价的争论,她确实让英国这个曾经的“病号”站了起来,但也确实让很多人倒在了路边。
她的政策没有回头,她的影响也没有结束,如今英国社会的很多矛盾——南北差距、阶层分化、对政治的不信任——都能从她那个时代找到根源。
一个国家的进步,不该只看经济数字,更要看人心有没有跟上,撒切尔夫人留下的,既有繁荣的果实,也有深刻的教训,而她的死后狂欢,不过是被压抑太久的情绪,终于找到一个爆发的出口。
她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是那个时代的终结者,而她的名字,还会被英国人反复提起,在争议中继续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