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新一代货运飞船已经发射,就是速度有点慢,三天还没到空间站,日本人其实也有登月野心!
从2009年到2020年,日本曾经发射过9艘HTV飞船,而不久前日本发射的新一代货运飞船其实也是HTV飞船。
发射这些飞船的主要目的都是为了给国际空间站送货,以及清除太空垃圾之类的小任务。
10月26日,日方发射的这一艘HTV-X是日本新一代的飞船,但是总体来说还是体现了二十一世纪初的航天业改革思路。
即在火箭技术无法快速提高的前提下,通过更加合理的设计来提升制造效率,降低航天成本。
HTV-X最重要的变革在于模块化设计,早期的飞船受限于火箭运力和整流罩空间,追求的是最紧凑和最轻量化,但是这就会导致制造困难和功能的单一化。
但HTV-X的推进,能源,控制和载荷部分都是完全分离的,可以根据不同的任务需求进行组合。
这样单个模块就能实现标准化生产,降低价格,而且还能提前存货,减少客户等待的时间。
模块化也能让各舱段更加完整,虽然对推进部分而言限制多了,但是货舱更加完整了,装载效率也会提升很多。
日本的飞船设计思路和火箭的思路是一样的,21世纪初,日美欧的火箭都是氢氧级主体+固体火箭助推,其实就是模块化思路。
厂家只需要生产相同的火箭主体,然后根据不同任务捆绑助推器,就能适应不同的任务。
对比过去不同任务对应不同型号的火箭,虽然会导致一定的运力浪费,但是总体上却极大的减少了制造成本,长征五号也是类似的设计思路。
只不过YF77的性能不如日本的LE7,如果捆绑固体火箭的话,比冲又不够,因此不得不使用液体的YF1000作为助推发动机。
总而言之,HTV-X确实十分符合宏大叙事破产后,日本航天花小钱办大事的设计思路。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改进,比如增加大型太阳能面板,飞船不再依靠一次性电池,可以单独在轨道上做一些实验,飞船的装载也比过去快了很多,可以发射前24小时封闭舱门,运输冷冻物资或者生物更方便什么的。
结果马斯克横空出世后,以上的这些前提条件就全部不复存在了。
星舰无论是成本,运力,发射频率,都远远快于传统航天,二者的差距之大已经达到了任何具体的设计改进都失去意义的地步。
龙飞船这种可以重复使用的新飞船都在面临淘汰,就更不要说HTV-X这种上个时代的产物了。
目前在航空航天领域能够和马斯克掰掰腕子的,也就只有中国了。
总有人拿日本的HTV-X来和我们的天舟做对比,其实没有什么太大的必要,非洲国家也有能生产手机的,你要拿他们的手机来和华为做对比吗?
在这种事情上面找优越感,真的很没必要,他们本来就应该比我们做的差,他们本来就没有我们强,没啥可比性。
HTV-X本身就没有任何突破性的发展,现在的日本在航天这个领域,更多也只是在补课罢了。
HTV-X有一大特点,就是非常的慢,主打一个慢节奏。HTV-X的计划早在2015年就已经提出了,原计划是2021年发射。
但是因为取消了加压舱的侧舱门被推迟到2022年2月,后来又推迟到了2024年底,一切准备就绪后,又因为新一代的H3运载火箭发射失败而继续推迟,最后就推到了今年10月21日,到了当天又因为“天气原因”推迟了几天,最后就到了26日。
幸运的是,飞船的发射总体上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HTV-X的对接速度也非常慢,根据日方的计划,要到10月30日才能对接国际空间站。
这个速度相当慢了,我们的天舟一般是3-6.5个小时,最快纪录甚至到两个多小时。
龙飞船则是15-29个小时,俄罗斯的进步货运飞船算是慢的,那也只是两三天,但是日本这个HTV-X却需要四天时间,真的是相当的夸张了。
更夸张的是NASA的代理局长肖恩不久前在社交媒体上表示,日本HTV-X货运飞船发射成功,是美国在太空领域领导力的卓越体现,这也能夸到特朗普,属实令人没有想到。
但是人家的说法并非完全凭空虚构,因为这个HTV-X本质上就是为美国的月球门户空间站做配套的。
日本的目的就是跟着美国一起登月,让美国能够安排几个日本宇航员上月球,由此可见日本在登月这个领域,其实也是有自己的野心存在的。
但是问题在于,现在HTV-X的技术距离登月还早的很,就连建设月球门户空间站也不够。
HTV-X现在对接都是靠宇航员手动操作,但是月球门户空间站距离地球太远了,宇宙辐射强度很高,空间站内肯定不会长期驻人,而是全自动化。
但是自动化对接的技术,现在西方只有马斯克有,马斯克肯定不会无偿转让技术,所以大概率,日本的这个登月野望,最后还得是一地鸡毛。
我是陪你一起看世界的云雾,关注我,看清这个世界背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