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规划纲要正式出炉,标志着中国正式进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在规划描绘的宏大蓝图中,半导体芯片、具身智能机器人以及“人工智能+”作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引擎,展现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战略价值。
半导体芯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底层基石。规划将其置于科技自立自强的战略高度,预计未来五年,从设计软件、高端制造设备到先进封装的全产业链环节将迎来密集突破,国产化替代与自主可控进程将全面提速。
具身智能机器人是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终极融合形态,代表了智能制造的巅峰。它不仅是“十四五”,更是“AI+”的具象化落地。规划将推动其从实验室走向工厂、服务乃至家庭场景,有望催生颠覆性产品与全新市场。
“人工智能+”则首次以专项行动的形式被提升到战略层面,其意义堪比“互联网+”。它强调 AI 与千行百业的深度融合,将从工具层面赋能医疗、金融、教育、农业等传统领域,引发效率革命与模式创新,构建无处不在的智能经济生态。这三大领域互为支撑,共同勾勒出未来科技竞争的主战场。未来五年,它们将是推动产业升级、塑造新增长点的关键力量,前景极为广阔。
【投资聚焦】
(一)【半导体投资核心逻辑】
“十四五”时期,强调集中优势力量打赢关键领域技术攻坚战,以科技自立自强为核心支撑,保障国家安全和发展主动权。在产业和科技体系的薄弱环节,聚焦事关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软件、重大装备等领域补短板、强链固链,形成可持续、可迭代的自主创新能力。
在具体领域布局上,集成电路方面重点突破芯片设计工具、关键制造装备和高纯靶材等关键材料瓶颈,攻克先进工艺节点制造技术和特色工艺,推动先进存储器和宽禁带半导体产业化。
逐字对比 2020 年五中全会公报(审议十四五规划建议)和 2025 年四中全会公报(审议十五五规划建议)。此次关于十五五规划建议的全会公报主要有以下增量表述。第一,将科技自立自强摆在了十五五社会发展目标首要位置,科技自立自强将成为十五五规划最大的增量!另外,2025 年,全球半导体增长延续乐观增长走势。同时,政策对供应链中断与重构风险持续升级,国产替代持续推进。二季度各-环节公司业绩亮眼,三季度半导体旺季期,存储板块预估 3Q25 存储器合约价涨幅持续高增,企业级产品持续推进,带动龙头公司季度业绩环比增长明确。
(二)【机器人投资核心逻辑】
机器人产业是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的典型代表,是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与多类新兴技术深度融合,已成为推动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提升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抓手。当前,全球机器人产业呈现智能化加速演进、应用加速拓展、生态加速开放的新形势,各国加速布局以期抢占发展先机,近年来中国机器人产业从小到大,已经成为全球机器人产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始终稳居全球机器人生产和消费国龙头地位,产业链全面性、系统性、完整性全球领先。
根据赛迪顾问发布的《智启未来,“机”舞新篇—“十五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及落地策略》,我们预计“十五五”时期,随着创新能力、产业基础、应用广度、生态支撑和载体建设的全面提升,中国机器人产业规模有望增长至约 4000 亿元,市场份额继续位居全球首位,发展重点将从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实现“从有到优”的跨越、向世界第一梯队迈进。
从细分领域看,工业机器人作为产业基础,将在技术突破、标准优化与应用拓展的推动下,继续保持核心地位,渗透率有望显著提升。服务机器人正由单一的辅助功能向多功能智能终端转型,应用范围不断拓展,并将面向更深层次的用户需求进行精准开发与生态集成。特种机器人在应急救援、极端环境作业和危险品处理等领域的适用性不断增强,随着模块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升,将由试点示范迈向规模化应用。人形机器人在政策、资本与产业协同作用下发展势头迅猛,重点将放在作业能力提升、规模化生产与商业模式完善,市场驱动力也将由资源投入逐步转向需求拉动。技术演进是支撑机器人产业升级的核心因素。
当前,中国机器人技术创新活跃,专利申请量位居全球首位并持续增长,技术正由单一感知向全域感知、由感知智能向认知智能、由单机智能向集群智能、由围栏操作向人机协作转变。“十五五”时期,机器人将与人工智能、新材料、新型传感、生物仿生、元宇宙、脑机接口等前沿技术深度融合,关键零部件性能持续提升。多机器人自主协同技术已在仓储物流、无人机集群等领域应用,并正由集中控制向去中心化、自组织的群体智能演进,可适应应急救援、野外勘探等复杂场景。
仿生机器人虽起步较晚,但在研发投入和技术积累推动下具备环境适应性强、任务通用性高等优势,有望在应急救援、抢险救灾、资源勘探、航空航天等领域规模化应用;其中人形机器人有望进入工厂与家庭,承担更多生产和生活类任务。末端执行环节中,灵巧手因通用性强,有望在“十五五”时期替代部分传统执行器,拓展至工业装配、家庭服务及极端环境作业等多类场景。此外,机器人大模型的兴起正重塑研发模式,不仅显著提升环境感知、行为控制和人机交互能力,还能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并推动机器人在家庭服务、医疗康养、智能制造和特种任务等非结构化环境中实现更大规模的商业化落地。
(三)【人工智能+核心逻辑】
2024 年 3 月 5 日,“人工智能+”首次写入工作报告,战略地位正式确立。此后一年间,相关引导政策密集出台,政策表述不断升级,从“开展”到“加速推进”再到“深入实施”,方向愈发明确。2025 年 7 月 3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充分发挥我国市场规模大、产业体系完备、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各领域加快普及、深度融合,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同时,《意见》要求优化人工智能创新生态,夯实算力、算法、数据、开源、人才、安全等基础,加大政策支持和人才队伍建设,构建开源开放体系,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形成动态敏捷、多元协同的治理格局。
当前,我国已形成覆盖基础层、框架层、模型层和应用层的完整人工智能产业体系。截至到 2025 年 7 月 26 日,我国大模型备案数量达 474 个,注册用户超 30 亿。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有望带动智算中心、GPU 芯片、数据加工等底层产业创新,促进传统产业降本增效、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并在工业制造、消费、商贸流通、医疗、教育、农业、减贫等领域深化赋能,推动自动驾驶、智慧城市等新兴场景落地,构建健康向善的人工智能应用生态。
在“十五五”时期,“人工智能+”有望成为推动我国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引擎。在“科技2030”重大项目与地方试点工程的双轮驱动下,我国正形成“中央统筹、地方推动”的协同模式,聚焦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前瞻领域,集中力量实施一批国家重大科技项目,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
2025 年 7 月31 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快“人工智能+”的规模化、商业化应用,推动其在经济社会各领域普及与深度融合,优化创新生态、强化政策与人才保障、构建开源开放体系,并提升安全治理能力,形成“以创新带应用、以应用促创新”的良性循环。2025 年 7 月 28 日,中华信通院华东分院发表的《2025 年“人工智能+”行业标杆案例荟萃》显示,我国“人工智能+”正加速由“技术供给”向“场景驱动”转型,以产业需求为牵引,将 AI 能力与具体业务深度结合,构建涵盖基础层(算力、数据、芯片)、框架层(开发与部署支撑)、模型层(大模型与多模态技术迭代)与应用层(跨行业落地)的完整产业体系,并在制造、能源、医疗、教育、金融、农业、交通及数字经济等领域广泛渗透,显著提升产业链效率与创新能力,同时持续助力传统行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风险警示:
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上海汇正财经顾问有限公司是证监会批准的证券投资咨询公司, 组织机构代码统一信用码为91310107MA1G0KQW5N,本公司是具有证券投资咨询资格证书,是合法的证券咨询平台。本文仅为投资者教育使用,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力求本文所涉信息准确可靠,但并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做出任何保证,对投资者据此进行投资所造成的一切损失不承担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