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绍绍
在河北唐山一家钢铁企业的生产车间里,滚烫的铁水泛着红光,智能管理系统将铁水从炼铁程序运输到炼钢程序,一气呵成,安全高效。
“以往,铁水在这两个程序之间运输需要花费40多分钟,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到管理系统中后,运输时间缩短至15分钟。”相关负责人表示,在AI大模型的精准调控下,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得到显著提升。
该企业的提质增效,正是数字化转型的生动映射。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1—9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3.2%,为去年8月份以来各月累计最高增速;较1—8月份加快2.3个百分点,呈现加快恢复态势。
“AI技术赋能产品研发,能够加快技术和产品迭代速度;工业互联网技术有利于实现生产全流程数智化,促进产业链协同,重塑产业生态。”华南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广州数字创新研究中心主任张振刚表示,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融入制造业,能够推动全流程、全要素、全方位智能化,为企业增添效益。
我国新型工业化深入推进,数实融合程度持续加深。近年来,我国多种人工智能大模型加速迭代升级,赋能“人工智能+”在千行百业落地生根。此前印发的《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提出,推动工业全要素智能联动,加快人工智能在设计、中试、生产、服务、运营全环节落地应用。
政策为产业数字化转型指明了方向,众多制造业企业安上“智慧大脑”,推动生产流程向新而变。
在山西某装备制造企业的车间内,钢锭经高温煅烧后自动进入生产线,通过预成型、成型、轧制等工序,一片车轮52秒即可成型。相关负责人介绍,该企业智能化升级以来,产品缺陷率大幅降低,生产效率显著提高,车轮年产量高达70万片。
数智赋能,为制造业“强筋骨、壮体魄”;“向数图强”,一座座“智能工厂”拔地而起。
在辽宁一家钢铁企业的工厂内,无人搬运车有序穿梭,机械臂高精度作业,钢板在流水线上自动运输,生产过程精准有序。“过去工人作业体能消耗量大,如今两条产线仅需7人操作,成本降低了10%,生产效率提高了20%。”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工厂实现了从原材料投放到成品出库的全流程无人化运行,钢铁制造正从“体力劳动”变成“数据驱动”。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基础,数字化转型正推动制造业走向高质量发展之路。下一步,应如何进一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筑牢“制造强国”根基?
北京交通大学中国高端制造业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朱明皓给出四点建议:一要进行工厂改造,鼓励制造业企业按照自身智能制造能力进行工厂数字化升级;二要应用数字技术添力增势,促进大企业建立行业知识图谱,推动中小企业完成数据基础设施建设;三要重视产教融合,鼓励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与制造业企业合作,培养复合型人才;四要提升企业整体数字化水平,通过继续教育、企业培训等提升企业员工的数字化知识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