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数据采集机器人亮相农高会。(记者 窦翊明 摄)
■首席记者 骆妍
10月27日,第32届中国杨凌农高会正在如火如荼举办中。记者深入探访西安展馆,感受每一个场景对“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生动诠释,从“周至猕猴桃”的数字溯源码,到临潼区“一颗石榴全链开发”,再到“西咸茯茶”云溯源系统界面……它们共同勾勒出一幅亮眼的“农业地图”——这也成为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的一个缩影。
记者了解到,不同于传统农业宣传的成果陈列,这条以环山路为核心载体的廊道,其发展脉络体现在科技应用、产业转型与人才培育的细节里。
科技应用
智慧农业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今年3月,在临潼区的一块小麦示范田里,田间传感器每30分钟回传一次空气温湿度数据,一旦出现病虫害预警,系统还会自动推送防治方案到种植户的手机。
10月,高陵区种粮大户吉根林告诉记者:“我们再也不用为‘什么时候收玉米’而发愁了,过去看天种地,现在靠数据种地。西安市农情监管平台会提前告诉我们最佳收割时间,省心省力。”
在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的规划中,科技的作用不仅是促进“工具升级”,更是加快“体系重构”。
目前,西安已建成29家数字农业园区,覆盖粮食、果蔬等主要作物,所有园区均配备智能灌溉、土壤墒情监测终端,数据实时回传云端。
据市农业农村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以小麦生产为例,通过“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全市小麦种植面积、长势、病虫害情况可实现宏观精准把控,气象灾害分析模块对高温、暴雨等气象灾害的分析,为今年全市小麦亩产提升提供了技术支撑。
不仅如此,智能农机的普及进一步放大了科技效能。
在神禾塬无人农场,沐秦智能M200农业无人车沿着预设路径作业,20分钟快充,单日可完成100亩麦田植保,效率是人工的8倍。“传统植保机进不了泥泞地,遇上连雨天,人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病虫害蔓延。”农场负责人指着无人车说,“这种履带设计,能适应坡地、泥泞地,如果发生病虫害,4台无人车3天就可完成500亩防治。”
如今,我市已为2500台智慧农机配备了卫星定位与作业监测设备,通过“数智农机调度平台”实现供需匹配,累计服务小麦收割45万亩,解决了“找机难”“作业慢”等问题。
产业转型
“三产融合”增强抗风险能力
每年10月,石榴迎来大面积成熟。在临潼区的石榴深加工车间里,新鲜采摘的石榴经过清洗、压榨、发酵,变成了NFC石榴汁、石榴发酵酒,或者高附加值的石榴精油。
“过去石榴只能鲜卖,遇上滞销就烂在地里。”临潼石榴产业发展联合会会长王勋昌拿起一瓶石榴HPP果汁告诉记者,“现在一颗石榴能加工出5种产品,去年,全区石榴产业综合产值突破15亿元。”
这种“全链升级”的思路,正是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建设的核心逻辑。不同于传统农业对“种植规模”的追求,上述廊道更加注重打通“育种-种植-加工-文旅”全产业链,让每个环节都能释放更大价值。
在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带,43.2万亩猕猴桃不仅实现了“数字溯源”,而且还建成了2680座冷库、110多条智能分选线,26家深加工企业能生产果干、果酱、猕猴桃酒等20余种产品,年加工能力达15万吨,让猕猴桃从“鲜果”变成“全年可售的商品”。今年,“周至猕猴桃”出口量达7000余吨,远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粮食产业的升级,则更注重“稳量提质”。
记者了解到,我市通过“万亩高产片+千亩示范方+百亩攻关田”模式,推广粮油作物五大技术模式,今年建设玉米增密节水灌溉示范田1500亩,安排1045万元市级资金支持30个产粮大镇提升产能。
在位于阎良区的冬枣种植基地,“基地+农户+合作社”模式带动3000余亩冬枣种植,25户农户通过“入股分红”实现亩均增收5000元;在高陵区,中王农产品专业合作社探索农业废弃物高值化利用,形成“种植-废弃物-有机肥-种植”的循环链条。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农业+文旅”融合尝试。西咸新区茯茶镇不仅是茯茶生产基地,同时也是4A级景区,中国茯茶文化博物馆等年接待游客5万人次。
“我们为每块茯茶生成溯源码,人们扫码就能看到生产过程,还能亲手压制茯茶。”茯茶镇一位工作人员介绍道,这种模式带动双赵村3000多名村民“家门口”就业,人均收入从4000元增长至1万元以上。
位于西咸新区泾河新城的基泰园艺产业园通过“智能温室+观光采摘”,让3万平方米玫瑰温室实现“一人管理、日产3.5万枝玫瑰”,成为人们休闲的新去处。
人才培育
“新农人”成为核心竞争力
10月27日,在本届农高会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展区,灞桥区高素质农民闵加礼所在的展台前围满了参观者。
“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训后,我变成了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新农人’,流转加托管了5000余亩粮田,带动300多户农户,让大家越来越有奔头!”闵加礼说。
不难看出,在西安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建设中,“人”的转变是关键变量。
过去3年,我市累计培育高素质农民5278人,其中,粮油经营主体学员1072人,62%的学员扩大种植规模,59.75%的学员引入新技术、新品种。“新农人”群体的崛起,打破了传统农业“靠经验、拼体力”的局限,成为科技落地、产业升级的“催化剂”。
事实上,我市的相关人才培育,紧扣产业需求,突出“精准滴灌”。
针对粮食产业,我市重点培训农机操作、病虫害防治、规模化管理;针对果蔬产业,侧重电商运营、品牌打造、精深加工。尤为重要的是,我市构建了“培育-扶持-跟踪”全链条机制,通过“1346”(1个目标、3项工程、4大课堂、6类人才)人才培养模式,将学员与合作社、企业、科研机构对接,解决“学了用不上”的问题。
暮色渐浓,农高会的展馆内依然人流如织。西安展馆那幅由科技、产业与人才共同绘就的“都市现代农业新质生产力廊道”图景,依然吸引着众多参观者驻足。在西安环山路沿线,这幅图景每天都在变为生动的现实。
正如“木桶理论”所阐释的那样,决定容量的不是最长板,而是最短板。西安的探索实践证明,通过系统性的“廊道”建设,将科技、产业、人才这3块关键“木板”逐一补长、加固、紧密箍合,有助于打造能够承载特大城市现代农业梦想的坚实容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