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的八达岭长城脚下,全球首款浮筒式双座水上电动飞机——RX1E-S在妫水河面完成首飞,为妫水河流域渔业巡查和生态监测注入“空中力量”。与此同时,长城北四楼的无人机基站释放的巡查机群,以18条航线覆盖八达岭长城全段,为长城保护提供全面、准确的数据。这两幅画面,正是延庆区“十四五”期间低空技术突破的缩影——这座以生态涵养为标签的北京郊区,正以374平方公里独立空域为舞台,重新定义“天高任鸟飞”的古老命题。
作为全国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延庆拥有真高1098米的飞行权限和首都唯一的低空技术产业园。政策红利与空域资源的叠加,催生出爆发式增长:2021年低空技术营业收入达4.7亿元,2026年预计将达50亿元,形成覆盖研发、制造、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一企独秀到百企成链
2025年1月,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延庆“打造低空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先导区”。半年后的统计数据印证着这份规划的落地速度——截至2025年7月,延庆区无人机企业数量已达133家,并加速构建以国际低空经济展览展示中心、全国低空技术测试验证中心、北京低空装备制造中心与京西北低空物流中心为核心的“四中心”产业矩阵。
事实上,延庆对低空技术产业的布局远早于此。2018年,延庆区便立足生态涵养区的功能定位,深入研判自身资源禀赋与发展潜力,以敏锐的产业嗅觉,精准捕捉到低空技术产业的巨大前景。延庆拥有相对独立、空域条件宽松的飞行环境,为无人机的研发测试、场景应用提供了天然优势。基于这一条件,延庆果断将无人机产业确立为重点发展方向。也正是在那一年,北京远度互联科技有限公司落户延庆,成为首家入驻延庆的无人机企业。
2020年10月,延庆区成功入选中国民航局首批“民用无人驾驶航空试验区”。这不仅是对前期探索的高度认可,更为其带来政策红利与行业资源。借助试验区平台,延庆在运行管理、空域协同、标准制定等领域率先突破,开展了一系列制度创新与技术实践,为低空技术产业规范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企业切身感受的变化,折射出产业环境的持续优化。北京清航紫荆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研制的交叉双旋翼无人机最重达7吨,桨叶直径超过10米,高度超6米。为此,园区专门建造了10多米高的厂房,并设置了两扇宽达8米的大门,确保大型设备进出无忧。“园区管委会主动对接我们的需求,从空域协调、金融支持到人才落户,都给予了大量帮助。”对于无人机企业来说,专业精准的配套服务成为关键支撑。
此外,延庆还持续优化园区设施和产业生态,为低空技术产业搭建起更加坚实的发展平台。中关村延庆园无人机产业园投入使用,航天时代飞鸿无人系统产业基地一期主体完工;中发展领航科技园、中机科无人系统检测实验室及人才保障房等配套项目正加速推进,不断完善产业服务功能;北京氢能通用航空创新研究院落户延庆,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建先进垂直起降无人飞行器技术市级重点实验室、与北方工大共建空地协同自主式交通智能感知与韧性控制市级重点实验室,为技术研发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天然的空域优势与精准的政策支持下,“十四五”期间,随着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日益凸显,延庆低空技术产业实现了从“单点突破”到“链式发展”的跃升。目前,全区已形成以航天时代飞鸿为引领,远度互联、清航装备、中航智等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协同发展的产业梯队,覆盖整机研制、飞控系统、传感器、材料研发、运营服务等关键环节。
低空技术产业的集群效应持续释放,企业创新成果也不断涌现:航天时代飞鸿已跻身“独角兽”企业行列;远度科技ZT-120V无人机系统获民航局颁发的特殊适航证,成为全国首款取得该证的中型复合翼无人机;清航装备研发的全球首款交叉双旋翼复合推力尾桨无人直升机,不仅载重能力提升30%,填补了国产高端机型空白,更荣获2023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技术发明一等奖。
应用场景持续拓展
“低空+”融入城市血脉
在低空技术产业飞速发展的这5年,“低空+”应用场景多点开花,科技赋能的触角延伸至城市运行的各方面。如今,这里已构建起涵盖应急救援、生态监测、文化遗产保护、城乡物流、文旅体验等多领域的应用矩阵。
今年7月底,暴雨红色预警拉响,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救援行动迅速展开。延庆区紧急调派多架具备侦查、投送等功能的无人机,奔赴四海、珍珠泉等乡镇。这些“空中尖兵”穿梭在风雨之中,高效开展路况巡视、物资投送、喊话照明等工作,为救援工作装上“科技翅膀”,成为抢险救灾的关键力量,用科技筑起生命安全防线。
在生态治理领域,低空技术同样展现出强大实力。6月,区生态环境局携手北京八达岭低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借助低空无人机技术对康庄镇企业集群展开非现场检查。无人机凭借灵活机动、视角全面的优势,如同“智能鹰眼”,精准捕捉到施工地扬尘、企业异常生产、旁路偷排以及污染防治设施运行异常等问题,推动生态环境执法迈向智能化、精细化新阶段,为守护绿水青山注入科技动能。
在物流配送方面,与美团合作开通的北京首条常态化无人机配送航线,让“空中快递”从设想变为现实。以往,八达岭长城南五楼因要保持原始风貌未设商业设施,游客购买饮用水等补给需步行近半小时,如今扫码下单,补给商品在5分钟内就能由无人机送达。每日营运结束后,无人机还“兼职”当起“环卫工”,协助运送废弃物,减轻景区运维压力。
“在空中将长城美景尽收眼底,非常震撼!这钱花得太值了,绝对是一辈子难忘的体验。”在八达岭机场乘坐直升机,从500米高空俯瞰长城,给游客张女士带来了别样的旅行体验。每逢节假日,空中游览、高空跳伞、动力伞飞行、低空研学等项目精彩纷呈,在延庆,文旅体验同样因低空技术焕发新生机。
从应急救援的“空中尖兵”,到生态监测的“智能鹰眼”,再到文旅消费的“低空新体验”……一批无人机创新应用陆续在延庆落地生根。未来,延庆区将继续开放现有空域资源,拓展无人机在城市管理、公共安全、民生服务等更多场景的规模化应用,推动低空产业集聚与技术迭代,进一步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
安全有序发展
让低空技术产业“飞更稳”
9月23日,第五届八达岭低空安全发展大会暨延庆低空技术产业人才大会举办。会上,京城机电低空安全产业园正式揭牌,《延庆区低空技术产业急需紧缺人才引进十条措施(试行)》《促进低空技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双策齐发,会议就低空安全技术与管理、低空安全法治建设、低空安全测试与检测等议题开展深入研讨,为延庆区乃至全国低空技术产业规范、安全、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与实践参考,也标志着延庆在“十四五”冲刺阶段为低空技术产业再度加码“安全底座”。
低空安全管理是产业发展的前提,事实上,延庆对低空安全的发展布局已久。2023年,延庆制定了《无人机产业应用示范项目建设方案》,建立“四个一”管理模式,即一个无人机专班、一张无人机应用需求清单、一个无人机应用运营平台、一套无人机飞行服务管理系统,为低空安全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记者在中关村延庆园指挥大厅看到,测试中的无人机刚刚离地,大屏幕便同步弹出飞行器编号、空域坐标、时速等信息。“企业当天申请、当天试飞,平台自动进行冲突检测,若两架无人机水平间隔太近,系统立即提示,并第一时间通知飞手。”
随着制度保障、技术防控的协同推进,延庆探索出了一条以规范促发展的路径,这片天空不再只是“飞得起来”的空间领域,更是“飞得稳妥”的经济疆域。
延庆用不止五年的时间,把“空域优势”转化为“产业胜势”,空域依旧,如今已有了可计算的产值、可落地的场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在这片天空,下一阵引擎声已带着更大的梦想起飞。
编辑:刘一然
文字:吕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