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4日,贵州绥阳双河洞第24次国际洞穴科学考察成果发布会在双河洞国家地质公园举行。本次活动由绥阳县人民政府与贵州科学院院属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共同主办。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党委委员、副所长周文龙与法国洞穴联盟驻中国代表让·波塔西联合发布了最新探测数据与科研成果。来自绥阳县、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的相关负责人,中外洞穴科考专家及多家媒体记者共同参会。
发布会现场
此次科考历时13天,中外专家组在双河洞综合探测与科学研究方面取得多项突破,为巨型白云岩洞穴系统发育演化研究、区域生物演进与环境变迁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也为双河洞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世界地质公园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洞穴科考
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谢元贵在发布会上介绍,截至目前,双河洞系统仍位列世界第三长洞、亚洲第一长洞,其纵深保持中国第三。目前已确认洞口115个,本次科考新增探测长度2.6公里,洞穴总长度延伸至439.7公里。科研人员重点探测了双河溶洞群北部的精致雾洞-清爽洞系统,确认大风小洞与大白羽洞与之相连,使该洞系总长度突破29公里,但尚未与双河洞主系统贯通。
天青石沉积洞道
地质遗迹调查取得重要新发现。在北部尚未连通的洞穴系统中,科考队新发现一处规模较大的石膏与天青石沉积洞道,证实了次生硫酸盐矿物在双河洞区域广泛分布,进一步揭示硫酸作用对巨型白云岩洞穴形成具有重要促进意义。
大熊猫骨骼遗存
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研究亦实现显著突破。化石种类与数量较去年进一步增加,科考团队在双河溶洞群中陆续发现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的新个体遗存,其中包括:大熊猫个体新增6具(累计52具)、剑齿象1具、犀牛2具、鬣羚7具。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国内首次发现4具较为完整的羚牛个体化石,为该物种演化及相关研究提供了珍贵实物资料。
羚牛头骨
人类活动遗迹调查也取得新进展。科考人员在一处竖井中发现大量有明显人为扰动痕迹的骨骼遗存,经分析确认为“烧骨”,其年代可追溯至约1400年前。
自上世纪80年代起,贵州省山地资源研究所已连续37年联合中外专家对双河洞开展系统科学考察,为双河洞成为亚洲第一长洞作出重要贡献。今年6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正式致函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双河洞成功列入《世界遗产预备名录》。这一重要进展不仅是对贵州独特自然遗产价值的国际认可,也为全球白云岩喀斯特洞穴系统的研究与生态保护提供了关键样本。
来源|天眼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