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某地有导游临时加价,要求旅行团成员每人再交200元,否则立马散团。游客们不愿当“冤大头”极力维权,旅游公司最后更换了另一名导游,行程才得以继续。这场风波虽然不大,但让网上网下许多人对“黑导游”现象再次心有戚戚。
旅游市场复苏回暖,各地为吸引游客都铆足了劲。与此同时,“黑导游”也在蠢蠢欲动,有的无导游资质,却非法组团,甚至前往未开发景点;有的强迫购物,不达消费标准不给房卡办理入住;有的额外收费,动辄威胁辱骂乘客……“黑导游”严重伤害游客情感,更砸了行业的口碑和城市的招牌。
仔细盘点,“黑导游”欺客宰客,套路大致就那么几个。在热门景区,他们以低价揽客,甚至兜售“零元游”,头脑一热很容易搭上他们的车。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低价团的背后,往往伴随着强制购物,一旦上车,游客就成了“待宰的羔羊”。在小众甚至未开发景点,由于监管难以跟上,“黑导游”有恃无恐,中途加价、改变行程往往成了家常便饭。若游客不主动举报,想必很难固定证据,到头来花钱买坑踩,有苦说不出。可以说,这些套路和伎俩并不高明,关键是得擦亮眼睛。
这些年,各地都在加码整顿旅游市场,但“按下葫芦又起瓢”的现象突出。对市场监管部门来说,对“黑导游”曝光一起、惩处一起的同时,更要建立长效监管机制。各地要联动建立黑名单制度,消除监管执法空白和盲区。对游客来说,一定要谨记“羊毛出在羊身上”,切忌贪图小便宜落入消费陷阱。当然,注意查看旅行社导游资质、消费时留存票据,同样不可或缺,一旦出现问题,就能敢于直面“硬刚”,维权到底。
旅游是典型的体验式消费。既要招揽八方来客,各地就必须在保障游客体验、维护游客利益方面多下力气,狠打严打“黑导游”,莫要让几颗老鼠屎坏了整个市场。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