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不少人还在为乡镇覆盖5G信号而欣喜时,一场关于6G的无声战役早已在全球拉开帷幕。令人惊讶的是,这场战役并非始于昨日,早在2019年,各国就已在这条新赛道上展开布局。而最新数据显示,全球6G专利申请量已达3.8万件,其中美国占35.2%,日本则以9.9%位居第三,那么中国呢?直接给答案,中国以40.3%的占比遥遥领先,全球第一。
在这个数据爆炸的时代,6G已不再是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关乎国家在未来数字世界中话语权的战略资源。从美国重拳打击中国5G技术发展就能知道,6G究竟有多重要了。
虽然中美日欧抢占了6G的前几名,但走的路却都不同。其中,美国延续其市场主导的传统,以高通、英特尔等科技巨头为代表,几乎All in在了毫米波和智能天线上。且官方通过专项资金的方式来支持安全网络和量子加密等关键技术的研发。
但这种模式的短板也很明显,例如毫米波信号覆盖范围有限,如果要全普及覆盖的话,那么所需基站数量是5G的3倍以上,单是基站建设投入可能就要高达数百亿美元,这让私营企业难以独自承担。
日本则选择了一条相对比较务实之路。虽然专利数量不多,但NTT和富士通等企业从2020年就开始专注太赫兹技术和大规模MIMO技术的实用化研发。这些技术特别适合在工业自动化、交通枢纽等特定场景应用。不过,由于核心提案数量有限,日本在标准制定会议上的影响力正在减弱。
至于欧洲走的依然是联合研发路线。爱立信、诺基亚等传统欧洲通讯巨头联合学术机构组建了研发联盟,重点攻关空天地一体化网络。这种“抱团取暖”的模式,让实力相对分散的欧洲国家得以在特定领域形成合力,算是比较聪明的一种做法。
那么中国呢?中国采取的是一条与众不同的发展路径。在工信部牵头下,6G推进组将运营商、设备商和科研机构整合成一个完整的创新链条。华为投入上亿元研发太赫兹芯片,中信科持续迭代智能超表面算法,国盾量子则专注于量子通信加密系统研发。这种全产业链协同的模式正在显现成效。
当然了,尽管中国在专利数量上暂时领先,但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最近的3GPP研讨会上,各国意见分歧明显。欧美运营商希望最大限度复用5G核心网以节省成本,而中国运营商则认为需要新建6G核心网。这种分歧可能导致全球标准碎片化,影响6G的全球化部署。专利授权问题同样棘手。6G技术专利错综复杂,企业间的交叉授权不可避免。
可以预见的是,6G竞赛是一场马拉松,而非短跑。当前的专利排名只是阶段性成果。随着技术发展,专利布局可能还会发生变化。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场关乎未来十年通信主导权的竞争中,中国已经占据了有利位置。要实现持续领先,不仅需要技术创新,更需要在标准制定和国际合作中展现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