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这是新时代以来党中央制定的第三个五年规划建议,也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建议。
制定和实施好“十五五”规划纲要,是接续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分阶段有步骤实现既定战略安排的必然要求。
用中长期规划指导经济社会发展,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方式,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优势。一部共和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史,就是一部接续制定和实施五年规划的历史,也是党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认识上不断深入、战略上不断成熟、实践上不断丰富的历史。在这个意义上,读懂了五年规划(计划),就读懂了党领导人民治国理政,也就读懂了不断推进和拓展的中国式现代化。
继全国两会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关键词、“百年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关键词、“小常识与大道理”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关键词等系列专栏后,2025年10月起,澎湃新闻联合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政治学会开启“30词读懂五年规划”专栏,推出30篇理论普及文章,以14个五年规划(计划)为主线,结合“十五五”规划建议的相关内容,进行系统梳理和解读。
今天的关键词是:“五小”工业。
【本文摘要】
20世纪60年代形成了以地方国营工业为主体的工业体系,包括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简称“五小”工业。20世纪70年代中央出台政策和资金支持推动县级行政区划建立独立工业布局。“五小”工业为后来改革开放初期发展乡镇企业,提供了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借鉴。
发展“五小”工业,即小钢铁、小煤矿、小机械、小水泥、小化肥,是中国“四五”计划期间发展工业的重要探索实践。1970年2月15日至3月21日,国务院召开的全国计划工作会议,拟定了1970年的国民经济计划,并着手研究第四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同年8月召开的北方地区农业会议,强调各地要建立自己的“五小”工业,特别强调要发展中、小钢铁厂。要求各地(市)、县要建立自己的小矿山、小铁矿、小钢厂,形成为农业服务的小而全的工业体系,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1970年,全国有近300个县、市兴建了小钢铁厂,90%的县建立了农机修造厂,20多个省、市、自治区建起手扶拖拉机厂、动力机械厂和农机具制造厂。1970年地方小钢铁工业的炼钢能力较1969年增长1.5倍,生铁产量增长1.8倍,小化肥厂、小水泥厂的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以小煤窑为主的南方各省煤炭产量增长70%。
1971年,全国县社工业产值占比过半,晋城、济源等地建成覆盖五小工业类别的完整体系,并成为全国发展典型。1970年工业总产值比1965年增长1.1倍,1971年上半年全县工业总产值又比1970年同期增长19%。
从1970年起的五年中,中央财政安排了80亿元专项资金扶持地方“五小”工业,并制定一系列优惠政策。到1975年底,地方“五小”工业的钢、原煤、水泥、化肥年产量分别占全国的6.8%、37.1%、58.8%、69%。
其中,三线建设的推进和中央下放企业管理权等措施,为地方“五小”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例如,下放到地方的机关干部、科研人员及上山下乡知识青年给农村地区带来了科技文化知识和经济信息。同时,上海、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为全国地方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设备,如上海市1970年为各地制造了100多套小化肥厂的关键设备。
作为特殊历史阶段的地方工业发展实践,“五小”工业吸纳了大量农村富余劳动力,增加了农民收入,培养了一批生产经营人才,为县域经济注入原始动能。同时,地方发展“五小”工业,也存在着诸如消耗大、成本高、质量低、污染严重等问题。还有部分基础好的“五小”企业,如豫光金铅、济源钢铁等企业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经过转型升级后继续焕发生机。
(作者为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