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赵雯琪 每经编辑|余婷婷
从争相拥抱到对落地场景的“迷茫”,大模型的喧嚣过后,物流行业正进入AI(人工智能)应用的“深水区”。
不过,当不少企业还在为大模型的技术参数争论不休时,G7易流创始人、CEO(首席执行官)翟学魂选择了一条与众不同的路径。作为一家以物流数字化和软件起家的公司,在其近日举行的数字物流大会上,翟学魂没有发布炫酷的行业大模型,而是推出了一个看似朴素的硬件产品。
图片来源:G7易流公众号
“我们去年内部争论了很久,到底要做行业大模型还是做硬件。”翟学魂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最终我们选择硬件,不是因为大模型不重要,而是行业的基础设施还不具备AI化的前提条件。”
“AI is Amazing,but not a Magic(AI很神奇,但不是魔法),我们必须从第一步开始。”翟学魂用这句话,为G7的AI战略定下了基调。他的第一步,不是去构建替代人类思考的“超级大脑”,而是回到物流运营的现场,从一辆车、一名司机、一次通话、一张表格开始,为AI的降临铺设好地基。
“AI不会让所有公司变得一样,反而会放大它们之间的差异化。”翟学魂预测,“未来3至5年,这个领域将涌现上百个成功的平台公司。”
“全年货运指数”五年来首次提升,物流四大“希望之地”浮现
关心物流行业的人,每年都会关注翟学魂年度讲话中关于G7易流平台连接车辆数据形成的趋势判断。在今年的主论坛上,翟学魂首先向行业分享了一组提振信心的关键数据。
数据显示,今年的“全年货运指数”五年来首次提升,“从2021年到2022年、2023年、2024年,这个曲线从来没有真正地上扬过。”翟学魂指向身后的大屏幕指出,“大家看今年是红色的,第一次明显超过了过去的几年。”
图片来源:G7易流公众号
这条终于昂头上扬的曲线,意味着中国公路货运量在2025年迎来了转折点,同比增长超过5%。“为什么今年我们数字物流大会报名的人特别多呢?”翟学魂带着一丝欣慰分析道,“很大一个原因,昨天一个朋友跟我说,因为大家都有预算来出差了。”
除了总量的增长,结构性的变化更为深刻。翟学魂分享的数据清晰地显示,中国公路运输的“平均运距变短了”,短途运输的比例持续提升,与长距离运输形成了“剪刀差”。与此同时,在全行业近300万台活跃卡车的运营中,整体效率提升了10%。这表明,在需求的变迁中,物流行业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持续进步。
是哪些领域的需求带来了增量的希望?翟学魂现场揭示了驱动物流下半场的“四个希望之地”:即时零售、农牧、区域大宗和公铁联运。
对于当下消费端最为火爆的即时零售领域,翟学魂以山姆会员店线上销售额年增长28%为例,指出这种高频次、高时效、高温度要求的物流需求,正带动城配市场向“质优价廉”时代迈进,而这背后则需要更精细的技术规划、全流程的物流成本降低以及效率提升工具。
“过去十年我们叫物流行业的上半场十年,主要的推动力就是电商、快递,但这些加在一起只占中国物流不超过10%的份额。以后,四大新场景背后的物流行业市场份额会超过30%甚至更多。”在翟学魂看来,物流下半场的画卷,将由更复杂、更垂直、更追求极致效率的场景共同绘就。
为何放弃“大模型”选择发布一款硬件?
面对充满机遇的“下半场”,科技公司应该以何种姿态入场?在AI浪潮以排山倒海之势席卷各行各业时,作为物流科技领域的领军企业,G7易流内部曾面临一场关于方向的“灵魂拷问”。
“去年做了大量的论证,坦白地说,我们在两年之前也还没有想清楚。”翟学魂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回忆道。当时,摆在公司面前有两条路:一条是看似更“时髦”、更能吸引资本市场目光的路径——打造物流行业的垂直大模型;另一条,则是回归硬件,做一款看上去没那么性感的,软硬一体的AI基础设施。
“内部也有很多讨论,大模型年代,我们为什么要搞个硬件?”翟学魂不讳言争议。G7拥有海量的客户和数据,似乎直接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变现是一条捷径。翟学魂也提到,深入地思考和客户的痛点让他们最终清醒。
“这个行业之所以还没有被AI化,不是大模型的能力还不够,是因为行业的基础设施不具备AI的前提条件。”翟学魂一针见血地指出,“AI也要吃数据,无论是吃数据的量还是质,都要远远高于人才行。”
他描绘了一个常见的场景:一个调度人员,如果连车的基本状态都需要人工去核实和录入,那“搞什么AI”?翟学魂展示了物流运营全流程的“蝴蝶结”模型——左侧翅膀是海量的、多维度的数据感知(车、货、人、环境),右侧翅膀是同样繁杂的执行动作(沟通、调度、控制),中间狭窄的结,才是分析与决策。
图片来源:G7易流公众号
“过去十年,我们只做了蝴蝶结左侧的工作,把数据收集上来,但右侧的执行以及从数据到执行的转化,依然极度依赖人力。”翟学魂说。这导致了物流行业出现了“需要招聘一屋子人看数据”的困境,也造成了物流企业普遍存在的“分析瓶颈”“沟通瓶颈”以及“组织瓶颈”。
“因此,我们不打算发布行业大模型,在蝴蝶结中间的部分给你们搞一个大脑,然后替代你们公司里面最优秀的战略顾问。”翟学魂明确划定了G7的边界,“我们要自底向上,解决这个蝴蝶结最前面的数据收集问题。”
记者注意到,紫宝盒主要用来采集物流实际场景中的数据,通过AI Agent(智能体)实现从“一个AI电话到一张AI表单”,再到“全程自主监督运输操作”的人机协作。这个看似“退一步”的选择,实则是对物流产业AI化深水区的洞察与攻坚。翟学魂和他的团队选择了一条更“笨”、更重,却可能更贴近产业本质的道路。
AI将放大企业差异化,未来或现上百家平台公司
当AI解决了物流运营中的“分析瓶颈”和“沟通瓶颈”这些共性问题后,物流行业的未来会是一幅怎样的图景?翟学魂给出了一个颇具启发性的判断。
翟学魂预测,“AI不会让所有公司变得一样,反而会放大它们之间的差异化。如果你能打,AI就应该帮你更能打。”
在他看来,AI不会让所有公司变得同质化。恰恰相反,当技术工具拉平了运营效率的基准线后,企业之间真正的竞争将回归到其核心的“行业知识”(Know-how)和服务能力上。那些对特定场景(如即时零售、农牧、区域大宗)有深刻理解、能设计出更优运营方案(SOP)的公司,将能借助AI这个“放大器”,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与竞争对手拉开更大的差距。
基于此,他对行业格局的演变也做出了新的预测。“未来3至5年,物流行业会涌现上百个成功的平台公司。”翟学魂笃定地说。他认为,物流的下半场将由像即时零售、农牧、区域大宗等更复杂、更垂直的场景驱动。在这些领域,会出现大量在特定区域或特定行业内部整合货物、车辆、能源等要素的“小平台”。它们不追求全国性的规模,但能在自己的生态位里做到极致高效。
值得一提的是,翟学魂曾在2018年预测,物流行业只会出现几家超大的平台型公司,如今他坦言自己的看法发生了变化,最主要原因就是大模型技术的出现。
翟学魂认为,AI和大模型的基础设施正变得日益普及和易得。像G7易流这样的科技企业,角色就是提供便宜、好用的软硬件工具和Agent平台,让懂行业的从业者能更低门槛构建自己的数字化运营能力。
“未来,平台公司和运营公司合作会形成一个比原来更丰富,而且更健康的生态。”翟学魂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