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期的局势真是复杂又有趣,各国间的战争不仅要面对直接的敌人,还得提防其他国家的突然袭击。
夷陵之战发生在刘备和孙权之间,战争的起因与关羽的北伐有关。当初,关羽北伐势如破竹,然而孙权趁机偷袭荆州,导致关羽最终败走麦城并被杀害。此举使得吴蜀两国彻底结仇,之前的联盟关系瞬间瓦解。回想当年,东吴和蜀汉曾联手打赢了赤壁之战,但如今两国反目成仇。此时,曹魏自然高兴地看着这场战斗的发生。那么,在两国激战正酣的时候,曹丕为何不趁机出手呢?
事实上,在夷陵之战爆发时,刘备并没有完全忽视曹魏的威胁。他派出黄权领导的军队,专门防备曹魏可能的偷袭。与此同时,孙权则做得更加彻底,直接向曹丕表示臣服,试图借此保全自己。然而,曹魏是否会在此时对蜀汉动手呢?我们来看看曹魏的战略。
曹魏为何没有立即进攻蜀汉?
在夷陵之战前,曹魏与蜀汉的关系本就不太好,尤其是关羽北伐时,曹魏遭遇了不小的麻烦。不过,虽然曹魏在西北有曹真镇守雍凉,可能会考虑进攻蜀汉的成都,但曹丕将主要兵力集中在了对抗东吴的前线。
其实,刘备并未意识到,曹魏对蜀汉并没有多大兴趣。曹魏的大臣刘晔曾建议曹丕主动出击东吴,并指出,蜀汉离吴国远,而东吴更近,曹丕不应接受吴国的投降,而应该联合进攻东吴。因此,曹丕选择专注于对东吴的进攻,而非主动进攻蜀汉。尽管如此,刘备依旧要防着曹魏可能在背后捅刀。
曹魏为何在夷陵之战后突然对东吴开战?
孙权杀害关羽后,虽然一时得意,但随之而来的麻烦不断。刘备发誓为关羽报仇,准备对东吴发动攻击。孙权虽然做好了防备,但他不仅要面对刘备的进攻,还得提防曹丕的动作。曹丕虽然在夷陵之战期间坐山观虎斗,但在战后却发动了三路大军进攻东吴。这一决策显得有些迟疑,让人难以理解,为什么在战争结束后,曹丕才选择对东吴动手呢?
综上所述,三国之间的复杂局势让每个国家都不得不同时应对来自多个方向的威胁。曹魏虽然看似置身事外,但实际上始终在等待合适的时机,决定何时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