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西班牙媒体《军事区》爆出一则重磅消息:我国正在考虑采购近20架俄制新型伊尔?78加油机,最快交付或在2028年前后,交易金额可能突破30亿美元。这一消息一出,立刻在军迷与专业圈内引发热议:既然国产运油?20已经面世,为何还要大量引进伊尔?78?
首先要认识到,任何先进军用装备从设计图纸变成成熟战力,都需要时间。运油?20虽然技术先进,但要把它从零星产出、走向规模化服役,让大量飞行员熟练掌握并形成完整保障链条,通常需要5到8年时间。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发展周期规律,而空军对远程作战和续航能力的需求是“立刻要用”的——不是等几年后的事。
眼下,我国在加油与空中保障上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关键期。过去依靠轰?6改装的轰油?6解决了起步问题,但载油量与保障能力有限;曾引进的伊尔?76显著提升了战略投送能力,但机龄在增大,机队更新换代的压力显现。运油?20的产能尚未完全放大,老旧机型又逐步退役,短期内存在战力“真空”,谁来填补这一空缺,是实际的、紧迫的需求。
从时间节点看,伊尔?78MK?90A若在2028年前后交付,恰好可以在运油?20大规模形成战力之前,顶上这一关键空白期——这是一种“用空间换时间”的策略。与其单纯地等待国产机完全成熟,不如用外购在短期内稳住战力,同时为国产机赢得成长的缓冲期。
有人质疑伊尔?78MK?90A的性能不及运油?20,认为这是“高配换低配”。但两者并非简单替代关系,而更像互补:运油?20定位为战略级的“主力油库”,依托大型运输平台支撑远程、大编队的加油保障;而伊尔?78MK?90A具备短距起降与简易跑道适应能力,能在前线条件较差的野战机场或小型基地起降,为前沿战斗机群提供更靠前、更及时的加油支持。在两栖作战或岛屿攻防等特殊战场,伊尔?78的机动部署优势尤为突出。
此外,伊尔?78MK?90A还有“一机两用”的灵活性:在短时间改装后可承担重载运输任务,单机最大有效载荷可达五十多吨,极限甚至接近六十吨。这种战术与后勤上的多功能性,在复杂战场环境中极具价值。
从技术发展的视角看,引进先进型号也具有“借鉴—消化—再创新”的意义。2011年我国从乌克兰引进三架封存的伊尔?78,获得整套技术资料,并通过攻关掌握了包括软管加油系统在内的多项关键技术,为后续运油?20加油系统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理,这次若接触到俄方的PS?90A?76发动机与UPAZ?1M吊舱等最新配置,将为国产加油机的改进提供直观参考,推动技术迭代。
需要指出的是,若要一次性交付近20架,俄方单一工厂的产能恐难满足,未来可能涉及长期产能合作或更深层次的工业协作,这已超出单纯军购范畴,带有战略合作意味。
综上可见,可能的伊尔?78引进并非放弃国产,而是一种务实的“双轨并行”策略:短期用外购填补战力缺口,长期靠运油?20构建国产核心,通过并行推进确保空军作战能力无缝衔接,同时借助外来技术推动自主装备的完善与升级。这既是对当前战局的现实考量,也是为未来持续争取时间与空间的一种稳妥选择,体现了打造更为弹性、全面的空中保障体系的战略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