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科学的突破点是什么?是量子计算、人造太阳、人工智能,还是生命密码?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需要汇聚全球最智慧的头脑。10月25日,以“未来科学:上海与世界”为主题的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下称“顶科论坛”)在上海开幕。包括诺贝尔奖、图灵奖、菲尔兹奖得主在内的几十位全球顶尖科学奖项获得者,与数百位中外优秀青年科学家齐聚临港中心,展开深度对话与思想碰撞。
与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同岁”的顶科论坛,自2018年落户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起,就成为上海每年最受全球瞩目的盛会之一。顶科论坛的意义,也早已超越凝聚全球顶尖科学家的平台,是观察中国最高水平对外开放、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窗口。它向世界传递出一个清晰的信号:上海科创中心,致力于成为面向未来科学的创新策源地,与世界共同塑造人类的发展图景。通过促进科研国际合作、聚焦前瞻性基础研究、培育青年科学力量这三重维度,上海以科学为语言,与全球伙伴共同应对人类社会的挑战,竞逐科学前沿的战略布局。
10月25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论坛在上海开幕。潘洁/摄
上海成全球合作枢纽
在当今全球地缘政治复杂多变的背景下,科学作为人类共通的语言,其跨国界合作的重要性愈发凸显。顶科论坛始终坚持其“面向国际、开放包容”的基因,致力于搭建一个基于信任的长期合作平台。
论坛期间举办的“莫比乌斯夜话”“科技女生赋能营”等特色活动,为顶尖科学家与公众、青年学子创造了难得的直接交流机会。更重要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科学巨擘们,就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碳中和、物质科学等前沿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进行了坦诚而深入的探讨。这种高频次、面对面的交流,往往是催生重大国际合作项目的“催化剂”。
从2021年联合顶科协共同举办“她论坛”开始,欧莱雅北亚及中国公共事务总裁兰珍珍一直活跃于顶科论坛。“我们持续参与顶科论坛,(是)因为它能汇聚全球智慧、推动科学教育创新。”兰珍珍透露,此次论坛期间,欧莱雅联合临港新片区,启用“科技女生赋能计划”临港基地,并同步举办了科技女生赋能营临港首站活动,借助临港这一科创高地,为科技女生们提供从参与、实践到成果展示的研学体验,与顶尖科学家近距离接触交流。
上海临港科技创新发展基金会秘书长郭江平对记者表示:“我们的目标不是简单地开一场会,而是建设一个常态化的、可持续的科学共同体生态。让顶尖科学家愿意来、方便待、能产出。位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临港中心,就是要成为他们在中国乃至亚洲进行科研活动的一个重要基地。”
设想一下,当一位德国的生物学家和一位中国的人工智能专家在临港的联合实验室里共享科学数据、自由探讨最天马行空的想法时,更有可能诞生真正的颠覆性创新。这种以制度创新保障合作深化的模式,展现了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龙头,汇聚全球智慧,深度参与全球科技治理的坚定姿态。
未来科学的复杂性,决定了其突破绝非一城一国所能及。人工智能、气候变化、公共卫生、能源革命……这些关乎人类共同命运的重大议题,必然需要全球科学界的协同攻关。顶科论坛的核心价值,正是在于构建一个开放、信任的“未来科学共同体”,使上海成为这一网络中的关键枢纽。
在临港,顶科论坛的影响力正从会场内延伸至场外,“科学共同体”理念正从蓝图变成现实。这里已建成顶科论坛永久会址和科学家社区,实验室、公寓、会议中心一应俱全,让科研与生活融为一体。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推行科研数据跨境流动、科研设备快速通关等改革,为国际团队合作提供制度保障。科研人员只需一次备案,就能实现样品进出、数据共享的高效衔接。
与此同时,103国际创新协同区集聚了中石油新材料研究院、临港实验室等重点项目,科学研究与高端制造相互支撑,形成“研究—转化—应用”的良性循环。这种制度、空间、产业三位一体的开放格局,让上海具备了承接全球科学合作的“硬条件”。
顶科协奖锚定科学远见
全世界重要的科学中心,几乎都会创设或颁发一项享誉全球的科学大奖,诺贝尔奖与斯德哥尔摩、菲尔兹奖与多伦多、图灵奖与美国硅谷……顶科论坛的“高光时刻”之一,无疑是顶科协奖的颁发。该奖项设立仅四年,但其独特的定位已引发国际科学界广泛关注。顶科协奖聚焦“智能科学或数学奖”及“生命科学或医学奖”两大基础研究领域,单项奖金高达人民币1000万元,规格、评奖流程对标国际顶尖科学大奖,表彰过去,投资未来。
尤为关键的是,顶科协奖的评选标准并非直接的经济效益或技术应用,而是候选人的研究是否“在生命科学、数学等基础研究领域产生深远影响,推动学科进步,或为人类福祉做出持久贡献”。这一导向,与中国近年来鼓励“从0到1”的原始创新,与上海持续强化创新策源功能,高度契合。
2025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得主、美国犹他大学生物化学系特聘教授韦斯·桑德奎斯特说,顶科协奖带来的核心启示在于,基础研究与应用研发并不是孤立存在,而是深度交织的有机整体。他强调,科研团队需加强双向互动,通过交流明确突破性发现,并推动其及时转化。他提到,犹他大学实验室中有许多优秀的中国研究生,建立这种跨文化联系将极大推动科学合作的深化。
和韦斯·桑德奎斯特共同获得2025顶科协奖生命科学或医学奖的斯科特·埃默尔,是中国科学界的老朋友,他的实验室有不少中国学生,他也有在中国的科研合作者。此次来上海出席顶科论坛与颁奖典礼,不仅为他提供了与中国科学家深度交流的机会,更为中美科学界合作打开了新大门。
“欧美主要制药企业已将中国视为关键市场与研发中心,纷纷在此设立机构。中国科研生态正沿着强劲的轨道持续进步。”韦斯·桑德奎斯特说。
诚如顶尖科学家们所言,奖励基础科研、培养“长期主义”的思维,对于提升一个国家、一座城市的原始创新能力至关重要。顶科协奖与顶科论坛的结合,形成了“奖项认可卓越”与“论坛交流思想”的良性互动,共同夯实了基础研究的学术氛围和国际影响力。
顶科论坛与顶科协奖,更是共同映照出上海创新土壤的丰厚程度。2024年,上海全社会研发支出相当于全市生产总值比例的4.4%左右,全市财政科学技术支出635.5亿元(执行数),比上年增长20.3%;基础研究投入占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比重达11%左右,高于全国6.91%的水平。
唯有夯实基础研究的根基,应用技术的摩天大楼才能屹立不倒。顶科协奖的颁发与顶科论坛的持续举办,是上海提升国际科技话语权的关键一步。它表明,中国不仅在追逐当前的技术热点,更在关注那些将从根本上改变人类文明进程的底层科学突破。通过奖项引导全球科学界关注重大基础科学问题,上海正试图在未来的科学版图上,烙下自己的印记。
培育“未来科学执火者”
任何科学事业的延续都依赖于青年人才的辈出。顶科论坛多年来坚持将扶持青年科学家置于核心位置,致力于构建有助于青年科学家阶梯式成长的生态。
一名青年科学家在“未来科学先锋-创新与卓越”主题论坛中发表演讲。潘洁/摄
论坛专门为青年科学家设置了大量的报告席位和展示环节。许多来自国内外顶尖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博士后、助理教授,获得了与自身研究领域的“泰山北斗”平等交流,甚至同台演讲的宝贵机会。这种跨越代际的直接对话,对于激发青年科学家的灵感、拓宽其学术视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这里,讨论科学的方式不是仰视,而是平视。顶尖科学家们会认真地倾听你的想法,并提出建设性的意见。这种零距离交流,以及后续可能产生的合作机会,对我们职业生涯的早期发展是巨大的助力。”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教授、青年科学家徐升第五次参加顶科论坛。在2024年的顶科论坛上,徐升遇到了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洛桑联邦理工学院教授米夏埃尔·格雷策尔,这位太阳能电池研究领域的泰斗,解答了徐升提出的专业问题。
“我所在的实验室一直做的是钙钛矿单晶体材料的研究,国内做多晶体研究的科研人员比较多,借助顶科论坛,我能和他们充分交流科研进展,对比单晶体和多晶体的性能哪个更优,打开新思路。”徐升说,通常一个科学会议只能请到一两位诺奖科学家,顶科论坛却能聚集几十位诺奖级别的顶尖科学家,出席嘉宾的数量和质量,是其他学术会议不能比拟的。
徐升希望,顶科论坛能办成中国版的“戈登会议”,“每个论坛都有自己的使命和特色,顶科论坛不需要去模仿其他论坛,来自各领域的顶尖科学家聚在一起,为交叉研究提供思路和火花,这是顶科论坛独特之处,要坚持办下去”。
未来科学的图景,最终将由今天的青年科学家来描绘。上海通过顶科论坛这一平台,向全球年轻的科学精英展示了其作为一座“未来科学之城”的吸引力。这种对青年人才的长线投资,是为城市未来30年、50年的科技创新能力储备最宝贵的战略资源。当这些今日的青年科学家成长为明日的学科领袖时,他们与上海早期建立的连接,将成为这座城市在未来科学竞争中无可替代的软实力。
在全球化面临逆风的今天,科学是预见和塑造未来的最好方式。年复一年,顶科论坛上播撒的“科学种子”,正伴随着对基础研究的坚守、对国际合作的开放、对青年一代的托举,不断生根发芽,有望在不远的将来,成长为一棵支撑人类共同进步的参天大树。
特约记者 黄晓慧
本报记者 潘洁
文字编辑 程慧
版面编辑 孙霄
—— / 好文推荐 / ——
美国政府停摆背后:员工被迫休假、无薪上班
东南亚旅游业重燃动力
千亿公募总经理离任
阿维塔06自燃连烧7车
蒙牛被判不正当竞争
蔚来智驾一年出走6位高管
闻泰科技突遭“黑天鹅”
点亮“在看”,你最好看!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