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商报·读创客户端记者 苑伟斌
清晨深圳湾白鹭掠水、午后盐田港集装箱流转、深夜实验室调试水下机器人,这些日常的海洋瞬间,蕴藏着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的一个个真实故事。深圳海洋生产总值已突破5000亿元,11万家涉海市场主体在这里扎根,6000多家“四上”涉海企业撑起产业骨架,涌现出一批专精特新企业、“小巨人”企业。
10月24日,深圳市政府新闻办举行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新闻发布会。记者了解到,2025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首次全面实行市场化办展,将于10月28日至30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举办。海博会期间还将举办系列精彩的海洋周主题活动,让市民感知深圳海洋城市魅力,体验滨海生活。
蓝色产业拔节生长
海上通道越走越宽
南海东部油田连续三年实现2000万吨以上稳产,深圳船舶金融租赁资产规模达179亿元,稳居华南第一,LNG接卸量连续四年领跑,在游艇方面跻身“千艇之城”。
深圳市海洋发展局副局长成嶂旻介绍道,深圳海洋大学等创新载体加快建设,中国海洋大学深圳研究院、深圳市海洋智能装备公共服务平台、大鹏湾开放式海域(南澳)海测平台、深圳国际海事可持续发展中心揭牌运营,深圳集聚了370多个涉海科研团队在这里攻关,2024年涉海企业发明专利增至8万多项,头部科技企业向海发展,持续落地无人+应用场景。
深圳坚持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为企业在蓝色赛道上稳健前行保驾护航。今年7月成立海洋金融联盟,国开行300余亿元涉海融资余额、建行300亿元专属授信随即同步落地,市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专项资金聚焦技术研发,更计划设立产业引导基金精准滴灌。同时,水下机器人、游艇产业等专项规划相继出台,全力为企业营造最优发展环境。
此外,深圳港的集装箱吞吐量全球第四,275条国际班轮航线把深圳和全球100多个国家、300多个港口连在一起。国际红树林中心落户深圳,已签约20个成员国,推动全球红树林湿地保护事业可持续发展。承接了3项联合国“海洋十年”项目,历届渔博会、海博会成功举办,深圳的海洋故事,也越来越多被世界听到。
共绘蓝色经济发展新蓝图
全力打造环球海洋科考平台
作为国家级海洋经济展会,海博会已在深圳成功举办五届,是展示中国海洋经济成果、促进国际合作的高端平台。今年海博会以“数智深蓝 共创未来”为主题,展览面积4万平方米,包含展览、论坛、配套活动三大板块。成嶂旻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本届海博会首次全面实行市场化办展,为企业提供全链条服务,从企业需求对接、产业资源链接,到交易合作促成,让市场活力成为展会的核心驱动力。
值得一提的是,海博会首发蓝色榜单“新标杆”,为创新力量“树旗帜”。在蓝色经济新增长论坛上,海博会将首次发布三大“蓝色榜单”:蓝色创新企业榜单、卓越展商系列奖项、蓝色经济贡献奖,表彰代表中国海洋产业未来方向的创新力量、卓越参展企业以及在蓝色经济发展中作出贡献的个人与机构。此外,本届海博会策划七大核心论坛,涵盖蓝色经济、海洋法治、全球治理等话题,届时学术界、产业界、政府部门代表将参会,内容专业、视野开阔、话题开放。
中国大洋矿产资源研究开发协会理事长张占海讲道,在今年的海博会开幕式上,大洋协会将携手招商工业集团公司、南方科技大学一起与深圳市海洋发展局、深圳市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管理局签署五方共建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建设协议,共同将深圳国际海洋创新研究院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研发机构,为深圳发展深海科技新质生产力提供智力支撑和技术支撑。
据悉,今年3月以来,中国大洋协会联合深圳有关单位,共同发起深蓝梦想2035环球海洋科考,旨在用十年的时间,汇聚社会力量,积极响应联合国海洋十年倡议,创新海洋科考范式,联结科学-产业-公众,推动前沿科学研究、企业技术创新、公民科普教育,为深圳建设全球海洋中心城市打造新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