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泓泽
编者按:
千万IP创科普,共筑科技强国梦。为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国科协科普部与人民网联合策划推出“见证科技之路”主题报道,聚焦国家科技战略政策、重要科技奖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等,深入基层一线开展采访调研,推出一批生动鲜活的科普精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建设科技强国汇聚磅礴力量。
在钢铁工业绿色转型征程中,碳减排始终是核心课题。钢铁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量二氧化碳,曾是制约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而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的突破,正为这一难题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破解碳排放难题:首台套CCUS装置守护蓝天
走进包钢集团稀土钢板材厂,麦尔兹窑排出的工业烟气通过管道被输送至一处特殊的装置——CCUS示范项目。“即便经过超低排放改造,未经处理的废烟气直接排放仍会对空气质量产生影响。”据包钢低碳科技公司副总经理姜海波介绍,该项目以工业废烟气为原料气,通过精准捕集与处理,让原本可能造成污染的二氧化碳“变废为宝”,有效改善区域空气质量。
包钢集团CCUS全产业链示范项目。受访方供图
作为钢铁行业首台套CCUS全产业链示范项目,该装置的装配意义远不止治污。“它为整个钢铁行业的‘双碳’减排提供了示范引领,也为后续其他企业开展同类项目建设奠定了技术基础。”姜海波强调,这一突破打破了钢铁行业碳减排的技术壁垒,让“排放负担”向“生态增益”转化成为现实。目前,地质封存、工业利用、农业气肥利用三大资源化路径已形成,构建起二氧化碳循环利用完整体系。
跨界赋能农业:“碳饥饿”作物迎来“气肥盛宴”
在CCUS技术的赋能下,钢铁厂的“废气”正成为农业生产的“营养供给”。日常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较低,农作物长期处于“碳饥饿”状态,不仅生长慢,还易受病虫害影响。农业生产离不开二氧化碳,经过升温、脱水、气化等一系列精细化处理,捕集后的二氧化碳摇身一变成为“气体肥料”,通过专用设备注入蔬菜大棚,为农作物提供最佳生长环境。据测算,一亩大棚一年可吸收近2吨二氧化碳,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双赢。
在包头市九原区国家级现代设施农业基地,一场二氧化碳气肥实验交出了亮眼答卷。经过预处理的二氧化碳能显著增强植物光合作用,对产量提升的效果非常直观。以番茄种植为例,应用气肥后,番茄不仅口感更鲜甜,产量较普通大田种植增幅达20%左右。更重要的是,这一实践搭建起钢铁行业负碳生产与现代设施农业富碳生产的跨界桥梁,为循环经济的跨领域应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案。
九原区国家级现代设施农业基地二氧化碳气肥实验。受访方供图
从单一技术突破到全产业链升级,从工业领域到农业跨界,钢铁行业通过技术创新诠释了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的深度融合。在这场钢铁行业的绿色革命中,以CCUS为代表的硬核科技正重塑行业发展基因,为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铺就坚实路径,也为全球钢铁行业低碳转型提供了“中国智慧”。
审核:范鹏翔 中国金属学会能源与热工分会委员 能源管理领域副高级工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