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左前峰
2025年4月,郑州“陈中跆拳道馆”突然闭店,几十名家长退费无门。一位家长无奈表示:“我去年办的年卡,但从7月份开始就不能正常营业,经常因为停电停课,现在还有20多节课没有上完,道馆就直接关门了。”
这家以奥运冠军陈中为招牌的机构,在郑州经营已超过十年,却在一夜之间人去楼空。
曾经的辉煌难以掩盖如今的困境。据家长不完全统计,仅陈中跆拳道馆一家就有三十多名家长反映类似遭遇,涉及金额从数千元到数万元不等。部分家长称,闭馆前机构未发布任何通知,甚至还在持续推销课程。
同样在今年5月份,记者调查发现,南昌运动培训市场正经历结构性洗牌:红极一时的跆拳道馆招牌,正在南昌街头悄然褪色,曾经门庭若市,如今即使发放传单、进行学费打折,也难招到学员;全市注册跆拳道馆从巅峰期近百家锐减至44家,数量腰斩,而散打等武术培训机构却稳步扩张;跆拳道的遇冷和散打的火爆背后,既是消费理性的回归,更是中国功夫的强势逆袭。
10年前家长见面问“孩子学跆拳道了吗”,如今变成“散打练得怎么样”。在“双减”政策落地3年之际,这场跆拳道的退潮,背后是家长教育观念的转变、体育培训市场的多元化,以及跆拳道行业自身的深层次问题。
2024 年全国范围内发生超 200 起跆拳道馆闭店跑路事件,涉及资金规模超 3 亿元。2024 年体育培训投诉中,跆拳道相关投诉占比达 28%,其中 63% 与预收款纠纷有关,单笔最高损失达 12 万元。
行业对预收款的过度依赖加剧了经营风险。多数道馆采用“年卡 + 考级费” 的盈利模式,预收款占比普遍超过 70%,部分机构甚至推出 “三年卡立减 50%” 的激进活动吸引资金。这种 “寅吃卯粮” 的模式在市场波动时极易崩盘,而家长成为最终受害者。
曾经的"顶流"
跆拳道在中国的崛起,是天时、地利与人和共同作用的结果。
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跆拳道作为表演项目首登世界舞台。借中韩建交的东风,跆拳道在中国开启了系统化推广。1995年是中国跆拳道发展的重要节点,中国跆拳道协会正式成立,并成为世界跆拳道联盟正式会员。真正的转折点出现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跆拳道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中国选手陈中一举拿下金牌,顿时跆拳道“火”遍大江南北。从2000年至2016年,中国跆拳道队连续五届奥运会均有金牌入账,极大地提升了跆拳道在中国的公众认知度和受欢迎程度。
从文化传播角度看,2015年电视剧《旋风少女》的热播,让"旋风三连踢"等招式深入人心,为跆拳道的热潮推波助澜。在当时体育培训市场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跆拳道既符合家长对孩子强身健体的期望,又提供了表演、比赛等培养自信的展示机会,成为家长和孩子的首选。
从市场供需角度看,在当时体育培训市场选择有限的情况下,跆拳道既符合家长对孩子强身健体的期望,又提供了表演、比赛等培养自信的展示机会——“学跆拳道”成为了一代家长的共同选择。体育培训机构数量与青少年人口红利间的供不应求,让跆拳道一时风光无两。行业巅峰期时,青少年的跆拳道培训普及率达到40%。
文化认同的深层觉醒
跆拳道在中国从“外来和尚”差点变成“文化主体”,这简直不可思议,当然有时代因素。
曾经,在当今中国许多城市中出现这样一种现象:源于中华武术的洋拳(如跆拳道,空手道,拳击等)道馆占据着城市的黄金地段,武术则被挤到乡下、城边等不起眼的地方。
跆拳道在中国的发展轨迹,本质是一场文化主导权的争夺。2015年前后,当传统武术还困于“门派之争”“师徒传承”的旧范式时,跆拳道已通过标准化、商业化构建起现代体育教育体系。这种“降维打击”让中国武术节节败退——据武术协会统计,2018年全国武术培训机构仅3.2万家,不足跆拳道馆的1/5。
之前有份调查显示,95%的男孩子学生喜欢的是跆拳道而不是武术;这些孩子中间有65%的人认为练习跆拳道是一种时尚。40%的学生认为跆拳道升级制能给自己带来成就感,很过瘾。一位家长表示:“与武术相比,跆拳道讲究‘道’,讲究礼仪,而且见效快。”这种观点代表了家长对武术和跆拳道的评估。
国家A级武术裁判、天津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郭秀英老师曾指出:“现在学习武术的孩子正呈逐年减少的趋势,我们得好好反思为什么我们的传统国粹不敌跆拳道了!”她认为原因有二:“其一,武术难练,需要从小下大力气才能练成;其二,对武术的宣传还不到位——谁都知道武术是中华国粹,但除了影视片给人的一些印象外,武术的推广缺少必要包装。”
相比之下,韩国为了推广跆拳道,在中国下了一番功夫。据介绍,韩国有关方面投入大量财力进行宣传,如无偿培训老师,赞助场馆的内装修等等。练跆拳道几乎成为一种时尚运动,各种健身场馆几乎都有这个培训项目。
但文化自信的觉醒正在改变格局,文化自信的回归也让传统武术重获关注。随着国潮兴起,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关注中国传统武术。一位家长表示:“中国武术一点都不比跆拳道差。” 这种文化认同感的复苏,也为散打等本土项目带来了新的机遇。
比如2025年无锡世锦赛期间,组委会特别设置“中华武学展”,展示太极拳、八极拳等传统武术的现代化改编成果。令人惊讶的是,65%的参观家长表示“愿意让孩子尝试中国武术”,这一数据较2018年增长了41个百分点。
跆拳道面临的竞争不仅来自散打,更来自多元化的体育项目。曾经的跆拳道几乎是中国孩子课外体育培训的唯一选择,如今却要面对众多新兴项目的竞争。
教育政策的变革也影响着家长的选择。教育部印发的《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2年版)》里,本该与足球、篮球、乒乓球一较高下的跆拳道,最终被归为“新兴体育类运动”,与轮滑、滑板、独轮车、飞镖等共同出现在第六类运动中。
这种官方分类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家长认知。
学员低龄化成为了体育教培行业不得不面临的现实。多家跆拳道机构提供的数据显示,十年前,小学生占了跆拳道培训的近七成,而到了今天,因为小学生的学业压力持续加剧,跆拳道馆被迫“向下兼容”,幼儿学员比例已升至近七成。
当家长们剥去商业包装的外衣,开始追问“运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时,跆拳道的局限性便暴露无遗。其过于强调形式规范的训练方式,与儿童天性发展存在矛盾。儿童发展专家指出:“7-12岁儿童需要通过自由探索发展身体协调性,而跆拳道严格的品势训练可能限制这种自然发育。”
这种认知转变推动着市场分化。2025年全国俱乐部联赛中,新增的“电子竞速”“趣味对抗”等项目报名人数激增300%,而传统品势项目参与率下降18%。某创新道馆推出的“武术+STEAM”课程(将武术动作分解为生物力学实验),续费率高达92%,远超传统跆拳道课程。
竞争挤压
跆拳道的市场空间被快速崛起的替代项目持续挤压,在“百家争鸣” 的体育培训市场中,其差异化优势逐渐丧失。2024 年数据显示,跆拳道培训市场规模占体育培训总市场的比例从 2016 年的 15% 降至 8%,而球类运动占比升至 35%,体适能占比突破 12%,这种此消彼长的背后是替代项目对家长需求的精准满足。
1,球类运动
篮球、足球等球类项目凭借政策扶持与社交价值,成为家长的首选。国家层面“校园篮球”“校园足球” 工程的推进,使这些项目在学校体育中的权重持续提升,2025 年全国中小学球类课程覆盖率超 80%,形成 “校内普及 + 校外提升” 的良性循环。上海某小学体育老师表示:“课后服务选篮球的学生占 70%,家长都想让孩子提前适应校队训练。”
球类运动的团队协作属性也契合家长对素质教育的期待。2025 年少儿篮球行业报告显示,83% 的家长认为篮球能 “培养孩子的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这一比例远超跆拳道的 41%。此外,球类赛事体系成熟,从校际联赛到全国锦标赛的完善链条,能为孩子提供持续的展示平台,而跆拳道赛事多局限于行业内部,社会认可度较低。
2,体适能
体适能以“全面提升体能” 的定位,精准击中低龄儿童家长的需求。3-6 岁幼儿群体中,体适能培训渗透率已达 27%,远超跆拳道的 11%。这类项目结合感统训练、动作发展等科学理论,通过游戏化方式提升孩子的平衡、协调等基础能力,更符合幼儿生理发育特点。北京某体适能机构创始人解释:“家长不再满足于让孩子学具体招式,而是希望打好体能基础,为未来运动选择铺路。”
体适能与升学评价的绑定更具前瞻性。2022 年《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将 “基础体能” 列为核心内容,多地中考体育新增体能测试项目。敏锐的机构迅速推出 “体适能 + 中考体能” 衔接课程,形成从幼儿到青少年的完整服务链。这种 “长线价值” 让家长愿意持续投入,体适能学员平均训练周期达 2.8 年,是跆拳道的 1.9 倍。
3,格斗类竞品
散打、武术等格斗项目以更强的实战性分流了核心客群。南昌市场数据显示,2018-2024 年间,当地跆拳道馆数量从 87 家减至 44 家,而散打培训机构从 12 家增至 25 家。家长对格斗项目的认知逐渐成熟,不再担心 “学武好斗”,反而更看重其防身实用性。某武术馆教练透露:“现在报名的孩子中,30% 是从跆拳道转来的,家长都说‘要学就学真功夫’。”
传统武术的文化认同优势也开始显现。随着文化自信提升,家长更愿意让孩子接触本土运动。霍元甲学校等机构推出“武术 + 国学” 课程,将武德教育与传统文化讲解结合,学员续课率达 75%。相比之下,跆拳道的 “韩国文化符号” 属性反而成为短板,2025 年舆情调查显示,19% 的家长因 “希望孩子了解本土文化” 而放弃跆拳道。
体育培训从稀缺时代进入过剩时代,当家长从盲目跟风转向理性选择,那些依赖政策红利、忽视用户需求、缺乏专业内核的项目必然会被淘汰。但这并不意味着跆拳道本身失去了价值,其标准化的晋级体系、对礼仪的强调、对身体协调性的提升,仍对特定群体具有吸引力。
面对行业寒冬,仍在坚持的跆拳道馆探索出了不同的生存之道。从多位稳健运营的道馆负责人口中,我们听到了更具中国本土特色的生存思路:深刻洞察消费需求、打造差异化课程产品,以及最为关键的一环——保持良好的现金流管理。未来,跆拳道培训将更加注重技术融合,引入智能化、互联网+等现代科技手段。
面对家长需求的结构性转变,跆拳道行业正在进行艰难的自我革新。中国跆拳道协会2025年工作报告提出三大转型方向:
1)教育化升级:将段位制与儿童发展心理学结合,开发“分龄能力模型”,例如红带阶段重点培养空间感知力,黑带阶段强化决策能力。
2)科技化赋能:引入运动捕捉系统分析技术动作,通过AI生成个性化训练方案。2025年世锦赛期间展示的“智能护具”,能实时反馈发力角度和冲击力,为教学提供数据支持。
3)文化融合创新:借鉴传统武术“内外兼修”的理念,开发“跆拳道+太极”融合课程。在无锡世锦赛文化展上,韩国教练与中国武术家共同演示的“刚柔并济”表演,获得观众持久掌声。
这种转型已初见成效。2025年全国俱乐部联赛中,采用新教学体系的道馆学员续费率达78%,较传统模式提升23个百分点。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学员在创造力测试中的得分平均提高15%,印证了运动教育对认知发展的促进作用。
不过时,但需要重生
站在体育教培行业风口的跆拳道,吸引了大量“不太懂体育”投资者的涌入,也逐渐出现了“小、散、乱”等良莠不齐的问题。
行业巅峰期的时候,家长们跟风消费,推动了市场的快速扩张。但这种扩张往往缺乏质量保障,为后来的行业衰退埋下了伏笔。
这种简单易学的特点初期是跆拳道的优势,但长期来看却变成了劣势。随着培训时间的延长,家长发现跆拳道的技术含量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孩子长期成长的需求。一位武术教练指出:“所谓跆拳道,不过三五招式,几番高腿,几度空翻而已,讲究漂亮,简单易学,不需要经年练习,亦不须什么名师,但并无真正实战技击内涵及实用性。”
此外,全国各地多家跆拳道机构倒闭、老板“跑路”的消息,在媒体持续曝光和舆论发酵中不断放大,削弱了消费者对行业的信任。“看见跆拳道招生广告就露出鄙夷的眼神”,是一线从业者的真实反馈。
家长对体育培训的需求内核,已从“模糊的素质提升” 转向 “可量化的实用价值”,而跆拳道的传统定位与这一趋势逐渐脱节。2025 年《中国少儿体育培训需求白皮书》显示,72% 的家长选择培训项目时,首要考量是 “对升学或体质提升的实际帮助”,仅有 18% 会优先关注 “礼仪文化培养”,这与跆拳道崛起初期的市场需求形成鲜明反差。
任何项目的生命力都不在于政策红利或短期热度,而在于能否持续为用户创造真实价值。当行业褪去浮躁,真正专注于教学质量与服务升级,跆拳道或许能在细分市场中重拾家长的推崇,完成从国民项目到精品选择的蜕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