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陈坤主演的《旁观者》突然官宣撤档,还是挺唏嘘的,毕竟影片集齐了陈坤、王砚辉、刘敏涛、王劲松等实力派。
作为一部文艺片,这个阵容还算不错了。在这个相对冷清的 10 月档期,不说爆火,分到一杯羹应该还是可以的。
但没想到,最终还是没能撑到公映。
灯塔专业版显示,点映及预售票房只有 3.7 万元,几乎可以用惨淡来形容。这样的成绩,或许早已为撤档埋下了伏笔。
其实仔细想想,撤档也一点不意外。
十一过后的这段时间,市场本来就冷清,没有大片带动整体大盘的热度,观众进影院的意愿本就不高。对于一部缺乏话题度的文艺片来说,再这样的市场环境里,就更难吸引路人观众的目光了。
更关键的是,《旁观者》的宣发几乎为零。
很多人没听说过这部电影,包括我自己。若不是看到撤档消息,我都不知道陈坤还有这么一部新片。
连基本的关注度都没拉起来,最终拿到的 0.3% 预排片,跟没上映其实没什么区别。
这排片量,甚至不如一些口碑平平的国产惊悚片。
这种情况下选择撤档,或许是片方最理智的选择了,至少还能留一丝余地。
另外,特意看了下发行方。
影片由潇湘电影集团旗下的湖南蛮好电影负责发行。
这家公司的上一部发行作品是《堡垒》,投资 3000 万,最终票房仅有 600 多万,相当于全打水漂。
当初上映时,也是匆匆忙忙、连滚带爬地收场。发行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这次轮到《旁观者》,能把排片做到如此低迷的程度,也足以看出它在院线资源对接、市场运作上的严重不足。
连基本的排片保障都没有,电影怎么可能有机会?
除了发行方不给力,影片本身也不知道是什么原因,足足积压了四年。
2021 年就开机了,四年时间里,观众的审美早就变了。当初可能受欢迎的题材风格、叙事方式,放到现在的市场环境里,大概率已经和观众的喜好脱节了。
这对一部文艺片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毕竟文艺片本身就属于小众范畴,想吸引观众本来就难,现在又多了积压过时的标签,想突围就更难了。
而且,这类小众文艺片要想在市场上有点水花,主演的市场号召力往往是关键,但陈坤近年的状态,显然撑不起这个担子。
说起来,《旁观者》的题材风格其实有点像当初胡歌主演的《不虚此行》,都是聚焦家庭与自我和解的故事。
但陈坤现在的票房号召力显然不及胡歌。
自《寻龙诀》之后,陈坤就鲜少主演电影,最近一次在大荧幕露脸,还是客串《封神》,电视剧作品也寥寥无几。
近乎半退圈的状态,观众对他的观影期待感早就慢慢淡了。
而且现在的文艺片市场,早就不是只看演技的时代了。演员阵容基本都是 “流量 + 演技” 的组合 —— 既能靠流量拉话题、吸引年轻观众,又能靠演技保住口碑,轻松平衡艺术表达和商业收益。
《旁观者》既没有这样的阵容优势,又叠加了积压、发行弱的问题,想在院线上立足,简直难如登天。
所以这次撤档后,我估计后续也很难再上映了。
一来,撤档本身就会消耗院线和观众的信任,再次定档时,排片肯定不会高;二来,二次宣发不仅需要额外投入成本,还很难再制造新的吸引力,反而容易让观众产生炒冷饭的抵触心理。
此前不少影片撤档再上映都没达到预期,《旁观者》恐怕也不会例外。
或许,它接下来最现实的出路,就是直接卖给流媒体平台。
现在很多腰部电影都会这么做。通过网播实现成本回收,总比砸在手里强。
流媒体平台的分账模式,对于这类小众文艺片来说,反而可能更友好:线上传播无需依赖排片,还能通过算法精准触达目标受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