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产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自由与规范的平衡。
▲薛某以“维修调试”为幌子,用境外非法软件帮人突破禁飞区与限高设置,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图/长江云新闻
文| 和生
近日,上海网警侦破一起职业提供解除无人机禁飞区和限高设置服务的案件,引发关注。
犯罪嫌疑人薛某因涉嫌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罪已被公安机关依法刑事拘留。据悉,薛某以“维修调试”为幌子,用境外非法软件帮人突破禁飞区与限高设置,27次非法操作获利2万余元。
所谓“刷机破禁”,即通过非法技术手段,破解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中内置的禁飞区和限高设置等安全限制,使无人机能够在原本禁止飞行或有高度限制的区域自由飞行的行为。
无人机飞控系统作为典型的计算机信息系统,其内置的禁飞区、限高设置是保障空域秩序的核心屏障,覆盖机场、军事管理区、城市核心区等关键区域。
“职业刷机人”利用的境外非法软件,采用“一机一码”激活机制,用户只需购买激活码并连接无人机,即可“一键”篡改数据,轻松突破禁飞区和飞行高度限制,使无人机沦为不受管控的“空中飞弹”。
这种操作的危害及隐患不可小觑。在机场周边,失控无人机可能引发航班迫降;在核电基地附近,非法飞行可能危及核安全;在人群密集区,坠机风险直接威胁生命。此前,据紫牛新闻报道,一名男子通过破解无人机限制,操纵无人机违法飞入沈阳桃仙国际机场,被警方介入调查。
“刷机破禁”的行为,或已形成黑色产业链。“职业刷机人”精准抓住部分用户飞得更高、更自由的畸形需求,在网络平台用“穿云服务”“极限借高”等黑话招揽生意,形成“境外购软件—网络接单—远程破解—收费牟利”的完整链条,对无人机管理与社会安全造成了巨大隐患。
实际上,法律早已为“刷机破禁”划定红线。根据相关法律规定,无人机飞控系统属于刑法意义上的“计算机信息系统”,提供侵入、非法控制计算机信息系统程序、工具的行为可能构成犯罪。
遏制“刷机破禁”乱象,需要多管齐下建立立体防线。无人机企业应升级加密算法,建立飞控系统篡改预警机制,从源头阻断破解可能。监管层面,网警、空管、市场监管等部门需形成合力,强化网络巡查打击“刷机”服务,依托低空雷达、无人机侦测设备等构建完善监测网,实现对非法飞行的精准管控。
此外,对众多飞手而言,也要摒弃“破解即自由”的侥幸心理,严格遵守实名登记、飞行报备制度,明白合规飞行才是享受科技乐趣的前提。
无人机行业对众多人来说,尚属新兴领域。每一个产业在勃兴之初,都需要规则与监管的引领。无人机产业的健康发展,也离不开自由与规范的平衡。
唯有堵住技术漏洞、扎紧监管笼子,让飞手建立“不敢越雷池一步”的规则意识,才能让无人机在天空中安全飞行,让科技红利真正惠及社会大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