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中国在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几十年里飞速发展,这是很多人都清楚的共识,我们普通人对生活的便利已经习以为常。
但没曾想这一次的我们却被日本好好的“教育”了一番,果然是“旁观者清”,看了日媒的报道,我才终于发现自己的国家到底有多强。
中国已经发展到了什么地步?日媒是如何评价我们的?
工业神话已经过去
要不是邻国日本的媒体铺天盖地地报道,我们自己可能都还没意识到,中国在这些年里已经变化了如此之多,而且如此之大,日本的这些报道中带着一种强烈的危机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震惊,反而比我们自己的宣传,更能让我们看清自己在国际中的地位。
这种“对手的承认”有时比任何奖杯都来得更有分量,从2023年末到2024年初,日本的几家主流媒体,包括NHK、《朝日新闻》,甚至是立场偏右的《产经新闻》都不约而同地把聚光灯对准了中国。
曾经,他们是我们的学生,如今他们用一种更为复杂的角度重新评估着我们的实力,首先要说的就是汽车行业了,汽车对日本来说等同于国家荣耀,丰田曾是世界第一车企,就是皇冠上最闪亮的明珠,然而在去年10月的东京车展上,丰田“暗淡”了不少。
因为首次有中国车企在这里设立了展台,比亚迪的出场现场的人流发生了逆转,比亚迪的展台前人头攒动,热闹程度甚至超过了主场作战的丰田和本田,这种场景对日本车企来说,冲击力是巨大的。
日本媒体用了一句极其精炼的话来形容这种感受——中国用10年走完了日本50年的路。这句话背后是深深的挫败感和不解,丰田的掌门人早就表达过对中国电动车产业的危机感,这不仅仅是丢掉市场份额那么简单,更是一种发展模式上的无法超越。
日本车企还在混合动力领域精益求精,中国选择了一条更激进的赛道——直接跳到了纯电动车,我们不仅造车,还把电池、电机、电控这些核心部件牢牢抓在了自己手里,比亚迪甚至做到了近乎变态的产业链闭环,连芯片都自己搞。
这种全产业链的整合能力是习惯了全球分工的日本企业从未想象过的道路,而电车的发展只是其中一环,我们的航母“福建舰”完成电磁弹射测试的消息传来,日本媒体的反应更为复杂。
我们是全球第二个掌握这项技术的国家,第一个是美国,但美国的“福特号”造价高昂得令人咋舌,《朝日新闻》其实早在2015年10月就报道过中国在研发电磁弹射航母的情报,当时他们认为我们还在同时建造另外两艘常规动力航母。
问题不在于情报不准,而在于对我国发展的严重误判,他们知道我们在做什么,但万万没想到我们能做得这么快,这才是最打击人的地方,甚至比技术上的落后更让人感到无力,这种无力感同样体现在高科技领域。
大疆的无人机在日本市场几乎没有对手,从农业播种到地质勘测,再到灾害监控,日本的许多关键领域,已经形成了对中国无人机技术的依赖。日本媒体自己都使用了“技术依赖感增强”这样的词汇。从一个技术输出国,变成技术依赖国,这种身份的转变,五味杂陈。
无法回避的邻居
曾经的“日本”代表着先进的家电、精致的汽车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如今在中国,这些以一种不可阻挡的势头渗透进了日本社会的各行各业当中,抢占市场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现在是中国制造已经融入进了日本的日常生活。
在东京的一天可以在便利店遇到说中文的留学生店员,在公司报告里可以读到关于中国市场的风险评估,在国会辩论中听到关于领土问题的争吵,“中国”这个词在日本已经是无处不在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汉语已经取代了英语,成为日本大学里最受欢迎的第二外语,像索尼、松下这样的大型日企在招聘时已经开始明确强调中文能力的重要性,因为谁都知道未来的机会在哪里。
过去我们的学者以引用日本的研究为荣,现在日本顶尖的东京大学、京都大学开始频繁地引用来自中国高校的科研成果,去过中国交流的日本大学生更是被北大这些顶尖学府学生的综合能力所震撼,曾经的优越感正在被现实击碎。
“中国制造”也在升级,我们不再仅仅是“世界工厂”,占全球制造业比重达到3成多,更是高科技产品的创造者,从大疆无人机到阿里巴巴的商业模式,从C919大飞机到宇树科技的机器狗,一批一流的高科技公司正在赢得世界的尊重。
甚至在高铁这个日本曾经引以为傲的领域,中国中车也开始在国际上赢得订单,我们的优势不止是技术和价格,更在于提供了一套包括金融支持和人员培训在内的“打包方案”,这种模式对很多发展中国家来说,吸引力是致命的。
时代变了大人
面对一个如此庞大、复杂且变化迅速的邻居,日本内部的看法也出现了巨大的不同,在日本的精英阶层看法是极度分化的,有“亲华派”也有“反华派”,政客们一方面鼓励本国企业大胆进入中国市场掘金,另一方面又在国内大肆渲染“中国威胁论”,以此来换取政治资本。
资本家则是“又爱又恨”,他们离不开中国这个巨大的市场所带来的丰厚利润,但又深深恐惧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害怕有一天自己会被这些曾经的学生和模仿者所取代,在普通民众的认知里,对中国的印象却相对单一和负面。
他们更关注空气质量、游客素质等问题,这种认知上的不同也与日本独特的社会结构有关,日本社会长期由世家贵族掌控,媒体在某种程度上扮演着塑造民众价值观、服务于特定政治议程的角色,持续渲染“中国威胁论”符合一部分群体的利益。
日本媒体的这波“中国报道热”在本质上是日本在面对一个全面超越其预期的邻国时出现的惊慌失措,他们看到中国的时候,其实看到的更多是他们自己的焦虑,他们对传统产业模式遭遇瓶颈感到无奈,对社会结构悄然变化感到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