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网友在社交平台上发布了一段视频,视频中,一颗巨大的蓝色火流星划过夜空。网友称,这是在内蒙古自治区的沙漠中拍摄到的画面。视频引发众多网友讨论,蓝色火流星相关话题迅速登上热搜,引发超六百万名网友关注。
蓝色火流星是什么?它和普通流星有什么区别?火流星的发生具有哪些价值?记者采访了北京天文馆原馆长朱进。
网友拍到的是亮度极高的火流星
北京天文馆原馆长朱进表示,依据视频判断,网友拍到的是亮度极高、拖着蓝绿色长尾的火流星。“这可以判定为火流星。一般来说,只要这颗流星比金星还亮,那它就是火流星。”
朱进解释,火流星的亮度与流星体的大小有关。“从这次火流星的亮度判断,这个应该是比较大的一个流星体,这种亮度的火流星可以说相对比较罕见。而且,从它这么亮的情况判断,我估计当时很可能会有陨石掉落,当然,更进一步的判断还需要参考亲历者拍摄时的参数。”
实际上,火流星可以有许多种颜色。今年5月末,中国科学院大学流星多站视频监测网的兴隆流星观测站就观测到了一次火流星。当时,不少北京居民看到夜空被绿色光芒瞬间照亮。据当时报道,流星体因高速摩擦燃烧,迸发出绿色“焰火”,其颜色源于矿物元素的焰色反应。
网传“直径超一米”火流星定义有误
“火流星是一种现象,指直径达一米以上的流星体进入大气层,由于与大气之间摩擦,流星体开始烧蚀,最后引发空爆,导致流星体瓦解。”记者注意到,这一网传定义曾被多次引用。
朱进表示,流星体直径超一米的表述是错误的,“我们看到的绝大多数火流星,它的直径都远远小于一米。”
国际流星组织资料显示,所有经过天顶修正后亮度比负三等亮的流星,都被定义为火流星。朱进表示:“火流星其实就是更亮的流星,所以它的定义就是依照亮度,目前唯一准确的就是国际流星组织给出的定义。”
值得注意的是,公众曾将火流星与人造天体残骸混淆。2023年6月,北京出现“疑似流星”,引得众多网友拍摄,其最后被证实为5月30日发射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运载火箭二级残骸,火箭二级把飞船送入预定轨道、与飞船分离后,在太空飞行一段时间后再入大气层,途中大部分解体,碎片与大气摩擦后发热燃烧,看上去十分明亮。
对此,朱进给出了判断方法:“流星体速度远快于人造天体,通常持续时间不超过1秒。”
监测火流星具有学术价值
当前,我国已建有几个火流星监测网。比如,2017年青岛艾山天文台发起的流星视频监控网络已在全国布设多站点,2021年紫金山天文台启动的监测系统实现江苏全域覆盖,可通过高清相机、雷达获取轨迹与亮度数据。这些设备与民间观测数据结合,就能精准测算火流星参数。
监测火流星对天文学相关研究有重要意义。朱进介绍,通过对火流星的观测,可以将流星体的轨道确定出来,由此根据轨道测算找到可能掉落的陨石,陨石具有科研价值,可能带来一些太阳系早期的信息,对了解宇宙有帮助。
而对普通天文爱好者而言,朱进给出了一些观测火流星的建议。他提出,光污染小的郊区或山区适合观测流量大的流星雨,而火流星可以在城市被观测到,无需专业望远镜,因为亮度足够,肉眼即可捕捉。
记者/陈璐
编辑/白爽
校对/杨利
运营编辑/樊一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