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的实验室里最近传出了消息,研究人员发现了一种叫P3TTM的有机材料,能让太阳能电池的效率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个发现刚在10月中旬登上了《自然·材料》杂志,说的是这种材料几乎能把每一个照射进来的光子都转换成电流。
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团队盯上了一个特殊现象,叫莫特哈伯德绝缘体效应。这玩意儿以前只在某些无机材料里见过,现在居然在有机分子上实现了。P3TTM材料的核心藏着一个"单身"电子,当这些分子挤在一起时,相邻的电子会上下交替排列。光照进来后,电子就从一个分子跳到另一个分子上,瞬间完成了电荷分离。传统太阳能电池需要两种材料配合才能做到这一点,而P3TTM一种材料就搞定了。
实验数据显示,用P3TTM做成的太阳能电池,光照下的电荷收集效率接近100%。这意味着基本上每个进来的光子都被转成了可用的电。这个效率水平已经逼近理论极限了。更关键的是,这种材料的制造工艺比传统硅基太阳能电池简单得多,成本也低。
剑桥大学化学系的佩特里·穆托博士设计出的分子结构,能够精确调节分子之间的接触和能量平衡。这套系统最早是为了做有机LED显示器开发的,结果意外发现了它在太阳能转换方面的天赋。首席研究员李碧文表示,大多数有机材料里的电子是成对的,彼此不怎么互动,但P3TTM里的单电子会和邻居发生相互作用。
这个发现的意义不只是效率高。P3TTM材料可以做得极轻极薄,还能弯曲。这就给太阳能电池的应用场景打开了新空间,可穿戴设备、建筑外墙、甚至航空航天领域都能用上。而且因为是有机材料,加工温度低,可以用涂布的方式大面积生产,这比硅电池的高温制造省钱多了。
不过这项技术离真正商用还有距离。有机材料在长期光照和温度变化下容易降解,稳定性是个问题。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所的葛子义团队今年7月公布了一项成果,他们研制的喹喔啉基小分子受体让刚性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0.22%,柔性电池达到18.42%,弯曲2000次后还能保持96%的性能。这说明稳定性问题不是没法解决。
苏州大学李耀文教授团队在今年1月拿出了另一个成果,他们通过控制材料结晶顺序,让有机太阳能电池效率达到20.82%的认证纪录。更重要的是,他们的电池对活性层厚度不敏感,从100纳米到400纳米厚度都能保持高效率。这解决了大规模印刷生产时的一个关键难题,薄了容易出孔洞,厚了效率又掉得厉害。基于这个技术,他们做出的大面积组件效率达到18.04%,这个数据已经具备产业化的基础了。
国内在这个领域的进展确实不慢。化学所朱晓张团队最近发表的研究显示,通过改进分子结构设计,他们的二元有机太阳能电池做到了19.5%的效率,开路电压达到0.970伏,能量损失只有0.476电子伏。这些数字看着枯燥,但意味着电池在转换光能时浪费得更少了。
剑桥的这个发现和国内的这些进展,其实是在解决同一个问题,怎么让有机太阳能电池既高效又稳定还便宜。传统的硅基太阳能电池效率高,但重、硬、贵,应用场景受限。有机材料轻薄柔性,但以前效率不够,稳定性也差。现在这些新技术正在补上短板。
当然,从实验室到工厂还有不少坎要过。材料要经得起风吹日晒,大面积生产要保证质量一致,成本要真的能降下来。不过按照现在的发展速度,有机太阳能电池在某些特定领域商用,可能就是这几年的事。
能源转型这事儿,不可能只靠一种技术。硅电池有它的用处,有机电池有它的优势。剑桥发现的这个新机制,加上国内这些年积累的工艺改进,正在给太阳能行业添新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