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1日,广西百色市德保县那甲镇多目屯排涝现场,中国安能第一工程局部长边防蹲在泥泞中调试设备,身后的高扬程抽水机正将混着泥沙的积水送往1公里外的封闭洼地。
德保县那甲镇多目屯排涝现场,救援队伍正在调试抽排设备(百色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自9月下旬三轮台风“桦加沙”“博罗依”“麦德姆”接连影响百色以来,当地因罕见强降雨叠加喀斯特特殊地貌,截至10月21日12时,全市累计365个内涝点中仍有79个未消退,德保、靖西两地成抢险核心区域。
现场直击:
31米落差下的“逆向排水”
当天,多目屯的排涝现场,几台高扬程抽水机已架设完毕,管道从屯内积水区延伸至1公里外的多旁洼地。“这里和其他地方不一样,得‘逆流’排水。”中国安能第一工程局应急救援事业部部长边防蹲在管道接口处,指着地形图向记者解释,多目屯与多旁洼地存在31米的落差,且多旁洼地是封闭状态,常规顺流排水无法实现。
航拍德保县那甲镇多目屯,喀斯特地貌间的内涝区域(百色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为解决这一难题,抢险队伍设计了“四级接力抽排”方案。“我们分四级架设抽水设备,每级提升约8米水位,逐步将积水‘推’进多旁洼地。”边防边说边指向远处的作业点,那里的工作人员正用仪器监测管道压力。记者注意到,每台抽水机旁都配有应急电源,“万一断电,备用发电机能立即启动,保证抽排不中断。”
专家解读:
喀斯特地貌为何“积水难消”
“百色的内涝,难在‘看不见的地下网络’。”在百色市防汛救灾情况通报会上,百色水利电力设计院副总经理杨丽梅用“地下迷宫”形容当地水文特征。她解释,喀斯特地貌的石灰岩经长期溶蚀,形成了跨乡镇,甚至是跨市域的地下河系统,平时是排水通道,此次极端降雨却让其“反向涌水”。
10月18日召开的百色市防汛救灾情况通报会(百色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地下水位超过临界线后,原本向下流的地下河,反而从低洼处向上冒水,加上洪水带来的杂物堵塞消水洞,积水自然难退。”杨丽梅举例,德保上游的地下水通过暗河流到靖西下游,若下游消水能力不足,上游洼地就会出现“雨停水涨”的情况。
对于公众关心的“为何不全面用抽水机排涝”,杨丽梅坦言,喀斯特洼地间通过地下河紧密相连,单点盲目强排会形成“抽水漏斗”,“把甲村的水抽到乙村,反而扩大灾害范围,必须先摸清整个水文单元才能动手。”而针对“挖隧洞排涝”的建议,她强调需先做详细勘察,“地下全是溶洞和裂隙,盲目开挖可能引发涌水,风险太大。”
民生保障:
水电逐步恢复 消杀同步推进
“水龙头终于有水了,还是干净的!”10月19日,靖西市雅力村大增屯村民黎大哥拧开自家水龙头,清水顺着盆沿流下。他告诉记者,此前靠政府送水,如今供水恢复,生活方便多了。记者在屯里看到,便利店已正常营业,几名工作人员正背着喷雾器对街道进行消杀。
靖西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工作人员对大力屯生活饮用水进行采样(央广网发 百色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平均每天要去4个村屯取水样,先消毒再放水5分钟,确保样本准确。”靖西市疾控中心卫生监测科覃翠青蹲在民居门口,将水样装入检测瓶。她介绍,水样会按应急标准检测,若不合格将立即组织二次消杀,“必须让群众喝上放心水。”
教育、供电等民生保障也在同步推进。目前,靖西市龙临镇通业小学已复课,龙临镇大农小学的学生则转移至镇中心小学上课;供电部门累计出动抢修人员235人次,投入发电车4辆、发电机462台,为排涝作业和群众生活提供电力支撑。截至21日,全市受灾群众约40.12万人,已紧急转移安置7035人,发放折叠床、帐篷等保障物资23943件。广西壮族自治区财政厅下达2247万元中央自然灾害救灾资金,专项用于受灾群众安置和水毁设施修复。
“分类施策”排涝与防返贫双推进
“接下来要加快排涝进度,同时守住不返贫底线。”百色市应急管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正集中调配抽水机、挖掘机等设备,对79个未消退内涝点实施“一点一策”处置,同时疏浚乡村河道和排水沟渠,恢复水系畅通。
在防返贫方面,当地正在核查受灾群众是否存在因灾返贫风险,抢抓晴好天气加快秋收。“协调保险公司尽快理赔,最大程度减少群众损失。”针对退水后的房屋,住建部门已完成146栋房屋安全评估,未发现受损情况,对未退水的945栋房屋则采取封控警示措施。
夕阳下,多目屯的抽水机仍在轰鸣,积水顺着管道流向多旁洼地。边防和工作人员们约定:“争取尽快让这里的积水退下去,让村民恢复正常生活。”而在百色各地,这场与喀斯特内涝的较量,仍在科学、有序地推进中。
(央广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