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搜狐科技
作者|郑松毅
编辑|杨锦
临近双十一,在AI赋能下,网购服装的“货不对板”现象正以更夸张的方式蔓延。
当你在电商平台被身材姣好的模特着装所吸引,直播间里看到各式各样的服装细节展示,你可能从未怀疑过眼前这一切的真实性。
然而,当包裹打开的瞬间,期待有时不免化作失望——面料质感、颜色饱和度,与屏幕上的完美形象相去甚远。这种反差,正在AI换装技术滥用的浪潮中成为网购服装的新常态。
AI换装“以假乱真”,消费者吐槽欺骗不买单
在电商平台浏览时,李女士被一件标注 "宽松版型、收腰设计" 的服饰吸引——模特上身效果修身自然,剪裁线条在镜头下显得格外利落,且衣服色彩符合心意,她几乎没有犹豫便完成下单。快递拆开后却发现“实物布料廉价,版型奇怪,完全不是展示的样子”。李女士向搜狐科技回忆这次糟心的购物经历。”
类似的网购落差并非个例,其背后暗藏着 "AI 换装" 技术的视觉陷阱。当商家将平铺图导入AI 设计平台,只需选择预设的模特与服装,系统便会自动生成姿态自然、光影逼真的上身效果图,甚至能 "脑补" 出实物不存在的细节。
有网友吐糟,“好久没上某宝了,现在看首页推荐卖衣服、手办的很多用的是AI图,产品严重与实物不符,这真的不算欺骗消费者吗?”
在市场需求的驱动下,专为卖家提供 AI 视觉服务的产业链已悄然成熟——从智能修图到虚拟模特生成,技术工具不断降低着视觉美化的门槛,却也让消费者持续陷入 "买家秀与卖家秀" 的现实落差。
搜狐科技在电商平台以“AI服装”为关键词搜索,出现大量提供“AI一键换装代出图”“AI换背景换模特”服务的商家。
在与这些AI换装服务提供商沟通后了解,对方要求比较简单,仅需提供一张服装图片和模特图片即可。在向其下单提供素材后,不到2分钟的时间,一张足以乱真的上身效果图完成。但若细看,确实在AI生成后存在商品色差(黑了几个色调)。
这类商家服务收费标准分为两类,一种是按生成张数计费,而另一种则是直接卖AI设计工具。一家销售量过千的商家向搜狐科技介绍,“工具出售有1499和2499两个版本,代做价格是30至50元一张,看难度和(生成图片)总数量。”
“1499的工具只包含基础换衣功能,2499另外包含换脸、洗图、换背景、换姿势、无损修改等功能。一次付费永久使用,如果长期需求大推荐购买工具。”该商家表示。
提供AI服务的商家提到,“下单的电商用户很多,主要是比请真人模特实拍节约时间且便宜。软件也很好上手,没照片处理经验也不妨碍使用。”
成本的断崖式下探,正推动行业集体向 AI 生成技术倾斜。一位电商运营人员向搜狐科技算了笔账,“真人拍摄一套试装图片,从场地租赁、妆发造型到后期修图,成本基本要大几千元到上万元,而 AI 生成不仅能随意切换场景风格与模特形象,单套成本甚至不到真人拍摄的十分之一。”
这种效率优势还延伸至动态内容生产领域。该运营者进一步透露,"就算需要制作宣传视频,AI也能根据产品特性自动生成流畅的动态展示,同时完成画质美化与文案创作,比人工策划更省时省力。
AI的“错”,谁来担责?
AI技术本身并无原罪,真正值得警惕的是技术滥用背后 "降质逐利" 的商业逻辑。当AI生成的假象混入静态照片和电商平台,整个线上购物面临严峻诚信挑战。
遭遇“货不对板”的李女士曾向购买服装的电商提出退货补偿诉求,商家却以“图片仅供参考”推诿责任,仅承诺“反馈问题”却不整改。这种将技术工具异化为营销套路的做法,不仅让消费者陷入维权困境,更暴露出行业在技术应用与商业伦理之间的价值失衡。
依据9月开始实行的《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AI生成内容需做显著标识说明,但现实情况是绝大部份商家并未标注“生成内容”,甚至谎称所展示的商品图片为实拍图。当消费者对商品提出质疑时,商家又以“存在色差无法避免”的话术来搪塞。
这种游走在规则边缘的商业操作,本质上是对消费者信任体系的系统性伤害。
北京华让律师事务所律师夏博涵对搜狐科技表示,“依据消保法第八条,消费者拥有知情权,另依据《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第六条规定,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深度合成服务从事扰乱经济和社会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等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活动。”
他强调,“如果明显失真,则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使用AI技术服务的商家可能面临承担价款三倍的惩罚性赔偿。若AI工具生成了违法内容,技术服务商也可能承担连带责任。”
很多普通消费者缺乏对AI生成技术的专业鉴别能力,夏博涵建议,“可以要求商家提供多角度平铺图、动态视频,避免单一精修模特图。此外,可以保存商品宣传页截图,及客服承诺记录,以便收货后开箱对比差异,及时反馈问题,从而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