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在北京的一个商界峰会上,菲律宾总统杜特尔特突然宣布:“我宣布脱离美国...只有中国才会帮助我们...”他的这一番话迅速引发全球震惊。
过去,菲律宾被认为是美国在亚太地区最坚定的盟友,特别是在南海问题上,菲律宾与中国的关系一度非常紧张。然而,自从杜特尔特上台后,菲律宾的外交政策发生了剧变。他不仅忽视美国的反对,选择暂时搁置南海争议,还显著减少了与美国的军事合作,而是主动向中国寻求合作。
那么,是什么让杜特尔特选择改变方向,拥抱中国呢?
亲华与反美的立场转变
杜特尔特上任后,第一项外交行动就是访问中国。这次访问标志着他与美国传统关系的决裂。杜特尔特没有按照惯例前往美国,而是选择了北京。在中国人民大会堂,他毫不犹豫地宣布:“我宣布脱离美国,只有中国才会帮助我们。”
这一讲话引发了世界震动,标志着菲律宾外交政策的根本转折。随后,杜特尔特采取了更加大胆的举措。例如,他将价值3亿人民币的南海仲裁案判决文件锁进抽屉,公开表示:“这纸裁决能换大米吗?能建学校吗?”同时,他与中国建立了南海问题的双边对话机制,开始逐步改善两国关系。
向中国靠拢的举措
杜特尔特的转向不仅体现在外交语言上,还通过一系列实际行动得到了体现。他指示菲律宾海警与中国海警的互动从对峙转为友好信号的传递。2020年,菲律宾与中国签署了《海上意外相遇规则》,进一步加强了双方海上合作。
杜特尔特的“亲中政策”不仅仅体现在外交领域,还直接影响到菲律宾的经济。他六次访华,推动菲律宾农产品进入中国市场,尤其是榴莲、香蕉等热带水果的出口量大幅提升。中国还为菲律宾提供了大量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杜特尔特在多个场合感谢中国的援助。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也为菲律宾带来了巨大的基建投资,建设了大量交通设施和基础设施,极大推动了菲律宾的经济发展。
深化与中国的合作
杜特尔特不仅仅停留在经济合作层面,他还与中国达成了一些重要的能源合作协议。2018年,他提出:“如果中国愿意,我们可以成为中国的一部分。”尽管这番言论引发国内不少争议,但他明显看到了中国在能源、基础设施建设以及市场准入方面给予的巨大支持。
杜特尔特对美国的态度却越来越冷淡。他不仅叫停了与美国的联合军事演习,还转向中国寻求军事合作。2018年,菲律宾与中国签署了《油气合作谅解备忘录》,虽然主权问题被推迟解决,但他为菲律宾争取到了更好的经济利益。
杜特尔特的外交策略
杜特尔特为何会果断转向中国呢?一方面,他需要在中美之间找到一个外交平衡。菲律宾长期以来依赖美国,但在中美对峙的背景下,选择站队一方显然存在风险。杜特尔特希望在两国之间游刃有余,保护菲律宾的国家利益。
杜特尔特提出“钟摆外交”这一概念,意思是在中美之间巧妙地平衡关系。例如,2017年,台风“海马”肆虐菲律宾时,中国立即提供了救援,而美国则还在进行程序审批。此举令杜特尔特更加坚定了与中国合作的决心。
菲律宾的经济利益
杜特尔特心中最明确的目标是发展菲律宾的经济。上台时,菲律宾的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交通不畅,港口设施老旧。杜特尔特提出的“大建特建”计划急需资金和技术支持,而中国恰好提供了这一切。中国不仅提供资金,还提供高效的建设技术和宽松的融资条件,这让杜特尔特十分感激。
不仅如此,中国市场庞大的需求也让杜特尔特看到了巨大的商业机会。菲律宾的热带水果、旅游等产业,都能从中国这个巨大市场中获益。而中国对菲律宾的援助方式也深得杜特尔特的欢心:中国尊重菲律宾的内政,不干涉其国内事务,这使得杜特尔特能够更加独立地推行自己的政策。
总结
杜特尔特的外交转向中国,表面上看是亲华反美的举动,实则是他在中美博弈的大环境下寻找菲律宾最佳利益的策略。中国提供的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准入和援助,无疑使菲律宾的经济受益匪浅。而杜特尔特对于中国“不干涉内政”的政策态度,也让他在国内外事务中拥有更大的自主空间。
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得菲律宾在外交上越来越偏向中国,也让两国关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对于杜特尔特而言,选择与中国合作,不仅是为了经济发展,更是为了菲律宾能够在复杂的国际形势中找到一条独立而稳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