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继位时年仅45岁,58岁便神秘去世,关于他的死亡流传着众多民间故事。雍正的治理风格与康熙帝类似,都非常勤政。根据后来的统计,雍正在位的13年里,亲自批阅过的折子多达360卷。雍正做事不拘泥于常规,他的行事方式常常出人意料,表现出了个人独特的风格。历史上最早穿西装的人便是雍正,直到今天,他穿西装的画像仍然保存在故宫。雍正还创立了秘密立储制度,巧妙地控制了皇子们争夺储位、结党营私的现象。
然而,有一件事至今让人困惑,那就是雍正的葬地问题。雍正的祖父顺治和父亲康熙都葬在北京东部的清东陵,而雍正却打破了这一传统,选择另建陵寝,并将自己安葬在了位于河北易县的清西陵。这一做法打破了清朝长久以来的“子随父葬”规矩,至今无人能给出合理的解释。
更复杂的是,乾隆皇帝的葬地问题。当时,他面临是否葬于东陵还是西陵的抉择,最终他决定不效仿父亲雍正的做法,而是选择了东陵。为了给这一决定找个合理的理由,乾隆规定了一个硬性法令:如果父皇葬在东陵,子皇则葬于西陵;如果父皇葬在西陵,子皇则葬于东陵。这一规定一直沿用下去,直到嘉庆、道光和光绪帝都选择了葬于清西陵,陪伴雍正。乾隆的这一决策也许是出于对清东陵衰败的担忧,他不希望未来的皇帝都葬在东陵,使得这一历史遗址被忽视。
至于雍正为何选西陵而非东陵,有一种普遍的猜测:雍正自认为是通过篡改康熙遗诏来篡位的,他可能害怕死后无法面对自己的父亲。因此,他才不顾祖制,另选了陵寝位置。另外,雍正信奉佛教,康熙临终时曾叮嘱他要善待兄弟,但雍正却在其继位过程中残忍地弑兄屠弟,这让他更加惧怕康熙的责罚。
康熙的遗诏中明确提到:“雍亲王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继皇帝位……”这份遗诏中,指明了传位给胤禛,即雍正。民间一直流传着康熙原本打算将皇位传给十四子胤褆,而雍正却通过操控隆科多,篡改了遗诏,将“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
从这份遗诏来看,雍正的继位是有合法性依据的。遗诏中的满文“于”和“十”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字,不可能伪造或改动。而清朝的汉文诏书中用的是繁体字,“於”和“十”的形状差异非常明显,无法轻易更改。那么,雍正究竟为何仍然心存疑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