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改超四万个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四川如何写好“后半篇文章”
10月21日,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以“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为主题,联合经信、交通两部门和德阳、广元、雅安三地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
44755个,这是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10年来,四川整改完成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数量。
每一个完成整改的数据背后,都承载着绿色发展和美好生活的期待。对此,10月21日,在四川省生态环境厅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副厅长刘华太表示,在多措并举的推进中,不仅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明显,产业结构调整也取得阶段性进展,并形成一系列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同时,他也坦言,仍然存在个别问题整改进度滞后、一些问题整改质量不高、个别问题整改后出现反弹等短板和不足。
“我们将从去存量、防增量、保质量三个方面发力,高质高效推动问题整改到位。”刘华太表示。
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明显
形成可推广复制的经验做法
2017年以来,四川先后接受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并高质量实现三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21个市(州)“全覆盖”。
发布会上,刘华太表示,对于环保督察中指出的突出问题,在举一反三排查整治的基础上,实现全覆盖动态核查。在此力度下,大量群众关注的一批突出问题整改成效明显,各地在立行立改抓整改修复的同时,以点带面抓生态保护,形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经验做法。
例如,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指出雅安市在长江支流保护方面存在不足,石棉县、汉源县存在违规侵占大渡河河道、倾倒固体废物等问题。
对此,雅安市副市长曾琦表示,以督察整改为契机,雅安在整改的基础上,对全市纳入河湖名录管理的124条河流,全覆盖组织开展非法侵占、破坏岸线问题排查整治专项行动,通过打桩定界、智慧巡查、联动执法及网格参与,强化河湖岸线监管,建立健全长效机制。
同样,德阳市三水镇违规倾倒固体废物问题整改已取得明显成效。德阳市副市长徐创军介绍,德阳在此基础上举一反三,建立“发现—移交—整改—销号”全流程排查整治机制。在推动建筑垃圾管理从“被动整改”向“主动治理”转型中,德阳还出台条例规范管理提供政策支撑,联合成都、眉山等5市州建立联防联控机制,精准打击跨区域倾倒行为,提升处置能力,投入运行年处理能力45万吨的建筑及装修垃圾资源化利用厂,启动中江、广汉、什邡3个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设置8个建筑垃圾转运调配场,构建“处置+利用”一体化格局。
“我们会扎实做好第三轮中央和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后半篇’文章。”广元市副市长吴勇表示,广元通过全力整改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问题,再现河道“绿韵”。同时,举一反三对全市6个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开展专项排查整治,摸清潜在风险隐患,建立涉河建设部门与环保、渔政部门信息互通机制。
全力攻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聚焦数智赋能推动“三网”融合
从数据上看,2024年第三轮中央督察的整改方案已印发,各项整改任务正有序推进;群众信访投诉6051件,已办结5639件,办结率93.19%。
其中,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方案指出,要加强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对此,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副厅长胡厚池在发布会上拿出了一组数据,今年1至9月,全省铁路、水运完成货运量分别同比增长3.2%、21.7%,推动全省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降至14.1%,较去年降0.1个百分点。
具体到举措,胡厚池概括为补齐“公转铁”“公转水”基础设施短板、着力提升多式联运效能、加快推进道路货运绿色低碳转型等主要领域。
“目前,我省交通运输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但距离高质量发展目标,还存在一定短板和差距。”胡厚池表示,例如,公路运输占比仍然偏高,绿色化集约化程度依然不足,多种运输方式协同联动不够,标准规则衔接不畅,物流供需匹配程度不高,存在运力闲置和浪费等等。
对此,四川省交通运输厅将聚焦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发力,全力攻坚运输结构优化调整。
例如,在聚焦数智赋能上,加快推动通道网物流网数联网“三网”融合,推动产业链供应链数据归集整合,实现系统互联、数据互通、资源共享。在聚焦绿色化集约化转型上,试点建设零碳园区、零碳运输线路,优化完善换电站、加氢站等补能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新能源重卡“大车队”应用,培育大型公路货运龙头企业。在聚焦供需高效匹配上,四川将打造一批多式联运精品线,加快培育一批资源整合能力强、全流程服务水平高的多式联运经营人,探索开展“一单制”“一箱制”试点,推动多种运输方式数据、标准互通共享。
持续优化产业结构
打造工业经济增长绿色新引擎
第三轮中央环保督察还指出四川省砖瓦、玻璃等行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短板和不足。对此,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二级巡视员罗明表示,以问题整改为契机和抓手,全省统筹推进工业产业结构转型、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全省工业呈现基础更牢、结构更优、动能更强、底色更绿的良好态势。
从数据上看,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已压减烧结砖瓦生产线670余条,实质性关停、拆除比例约43%,预计烧结砖瓦限制类企业占比将从56.9%下降至46%、企业数量将较2023年减少30%以上。依法依规推动落后产能淘汰退出,“十四五”以来,全省共淘汰退出780余户企业落后生产设备、196台2蒸吨及以下生物质锅炉,基本淘汰10蒸吨及以下工业燃煤锅炉。
在持续优化产业结构上,全省提前一年完成“十四五”工业节能目标,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降至11.5立方米,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同时,新培育104家先进级智能工厂、98家5G工厂。规划布局25条产业新赛道,培育人工智能、生物技术等新兴产业,以及量子科技、脑科学与脑机接口等未来产业,“去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比重提升至30%左右,未来产业保持20%以上增长。”罗明补充道。
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产业上,四川聚焦清洁能源开发及应用全产业链,围绕研究开发、市场应用、财政金融等出台“18条”支持政策,培育建设10个绿色低碳优势产业重点园区。
其中,仅今年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3%,其中绿色低碳优势产业对增长的贡献率超30%。四川还着力构建全生命周期绿色制造体系,在全国率先启动零碳工业园区试点,累计培育国家级和省级绿色工厂745家、绿色工业园区100家,国家级绿色工厂、工业园区数量均居西部第一。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杜江茜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