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到就做,不求完美但必须尽力。”这是胡东平做科技创新发明的准则。
胡东平是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学生,2025年获“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他年仅14岁,手握46项国家奖项、105项市以上重要奖项,在科创、竞赛、公益与学习间游刃有余,用机器人、人工智能保家卫国是他的理想。
萌芽:热爱在书与实践中扎根
胡东平从小受父亲的影响,立志长大保家卫国。但他深知战场残酷,便萌生了“用机器人代替军人执行高风险任务”的想法。从5岁起,他就系统学习机器人与编程知识,9岁时制作的学生马路安全卫士“小贝”,便是他四年学习后交出的首个正式发明作品。
在胡东平看来,脱离实际的创新没有生命力,创造力从不是“拍脑袋”的突发灵感,而是靠扎实学习与积累换来的。这份对知识的执着,藏在他满屋子的书里。时政、历史、军事、科普类书籍,他每月都会买上一堆,家里时常铺得满地都是。“以前以为他只是兴趣使然,后来才发现他研究得有多认真。”妈妈回忆,一次活动中,胡东平与一位大学教授聊得入迷,连上台的时间都忘了。这位教授事后惊叹:“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有这么丰富的军事知识!”还特意叮嘱家人:“别干涉他的兴趣,让他自由成长。”
胡东平还有个特别的习惯,画设计草图时从不用铅笔打稿,而是直接用碳素笔绘制,画纸总是干净整洁,几乎看不到修改的痕迹,这份下笔即准的底气,正是源于他长期的积累和对细节的精准把控。
深耕:让技术带着温度落地
胡东平的发明,始终围着“人”的需求转。6年前,姥爷因肺癌卧床不起、姥姥因车祸导致瘫痪,他和妈妈照料两位老人时,最大的难题就是“洗澡”,两人合力才能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挪动姥姥、姥爷,经常只能让他们躺在床上翻身擦洗。“我国数千万失能老人和残障人士,很多都面临这样洗澡难的尴尬,甚至要承受‘老人味’‘病人味’带来的尴尬处境。”见此情景,他暗下决心:一定要让这类群体能“干净舒服地洗澡”,帮他们守住尊严和体面。
历时一年,他查遍国内外资料、走访多家医院与敬老院,反复试验5种结构方案,终于研发出洗浴床机器人:浴缸与床实现一体化设计,无需搬抬洗浴者,仅需一人就能操作,且成本低、占用空间小。如今,这款机器人已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正式进入产业化应用阶段。
这份“以需求为导向”的研发思路,贯穿了他的所有发明。2019年新冠疫情期间,为解决取快递的感染风险,他主动向快递员请教运输逻辑、向医护人员学习专业消毒方法,仅用三个月就研发出家用取件·消毒一体机器人,不仅能有效消杀病毒,还具备爬楼梯功能,成了居民居家生活的好帮手;看到校园伤害事件频发,他设计出“校园安保救援站”,通过“安全保护+应急救援”双系统守护师生安全,该方案还可适用于车站、广场等人流密集场所;发现同学每天背着十斤重的书包爬五楼格外吃力,他又研发出“书包减重机器人”,无需额外加装轨道,就能让书包沿楼梯扶手平稳“爬楼”,这一发明也为老人和力气较小的人群减轻了负重困扰。
他的发明里,藏着对小众群体的细腻关怀。看到儿童康复治疗师每天要跪10小时以上为患儿治疗、医生常跪地完成手术、美缝师常年以跪姿工作,而市面上竟没有产品从人工智能角度保护膝盖、解决跪姿工作痛点,他便针对性研发出“跪得易”机器人。这款机器人是目前市面上唯一一款能在人体跪姿状态下,实现体感控制运动的设备:通过人体工学设计最大限度分散膝盖压力,让使用者完全解放双手、自如工作,兼具灵敏性与舒适性,堪称一项技术突破。同时,它支持“一人一模”定制,机身选用航空级镁铝合金材质,既轻便又耐用。如今,“跪得易”已在多家康复中心和三甲医院手术室投入使用,切实缓解了跪姿工作者的身体负担。
前行:在挫折中成长
研发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书包减重机器人”历经两次改版后,临近比赛,胡东平竟发现自己设计的“三角形负重结构”受楼梯栏杆影响,无法正常升降。他虽然着急,但没有选择放弃,吃饭、睡觉都在琢磨解决方案,不仅主动找老师探讨思路,还通过查阅资料、翻阅专业杂志寻找灵感,最终想到“外侧挂钩承重+内侧导轨滑轮支撑”的新方案,成功解决了机器人运行的平稳性难题。“科创的关键词是艰苦与挫折,可每当看到自己的发明能帮到别人,就觉得再累都值得。”
如今,胡东平已是科创赛场上的“老将”,从以小学组第一名成绩荣获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到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茅以升科学技术奖,获奖无数。“能见到领域里最优秀的人,从他们身上学知识、获灵感,让自己不断提升。”在他看来,比赛不只是竞技比拼,更是一场“学习盛宴”。
赛场之外,胡东平还是坚定的公益践行者。从8岁开始用家长给的零用钱帮助患病儿童、孤寡老人,到如今每年拿出数万元比赛奖金支持公益事业,他的初心始终未改。“生在这样的好时代,有能力就该回馈社会,这份责任感,也是我一直奋斗的动力。”他说。
除了投身公益,胡东平还花费大量时间在青少年成长与红色文化传承上。他参与青少年科学讨论会、广东省科普创新展、国际青少年文化交流等活动,成为很多同学科创路上的“小老师”和“领路人”。
被问及“如何平衡科创、竞赛、公益与学习”时,他回答道:“要学会做时间的主人,把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上。”眼下,他正专注研发一个保密的无人机项目:“无人机在现代战争中作用重要,可它存在易受干扰、续航时间短的局限,我想试着突破这些技术难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璐璐来源:中国青年报
2025年10月22日 0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