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川老农民:“菜篮子”这样的工程奇迹,为何只出现在中国?
创始人
2025-10-22 08:02:10
0

【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合川老农民】

民以食为天。在中国人血脉深处,饮食是生存的根基,更是生活的艺术、家庭的纽带、文化的基因。那一篮篮、一筐筐看似寻常的蔬菜瓜果,正是我们生命旅途中最日常、最温情的注脚——它们维系着生命的鲜活,慰藉着劳作的疲惫,更承载着千家万户最踏实的烟火幸福。

丰饶、富足的餐饮条件,是小康社会最为质朴的根基。然而,时移世易,今非昔比,且地域有别,内外不同。我们习以为常的事物,在不同的时空维度里,或许便是他乡客眼中的奢侈之物。

首先是时间尺度。

曾几何时,中国人的餐桌,尤其是北方漫长的冬日,被单调与匮乏的阴影深深笼罩。寒风呼啸,如同将大地封存的无形禁令。北方的冬储菜,展现的正是人类在自然严酷面前的渺小与夹缝求生的艰辛。

对于北方人来说,胡同深处堆积如山的大白菜,家家户户挖地窖的全民总动员,成吨的萝卜、土豆被小心翼翼地埋入地窖,数百斤的大白菜在院子里层层码放,再用厚厚的草帘苫盖上——这些迫近深秋时节近乎悲壮的储菜场景,是与严冬的漫长对峙。

幽深的地窖里,腐烂的气味与有限的选择相伴整个冬季。餐桌上,白菜炖粉条、酸菜汇白肉、土豆丝循环往复,单调得令人绝望。绿叶蔬菜成为奢望,维生素的匮乏在身体里悄然留下印记,那是时代刻在民生画卷上的一道苦涩皱褶。

我国北方人民冬储大白菜

同样的,川菜的鱼香系列,反映了内陆地区获取水产品的艰难。四川人家里常备的泡菜罐子背后,又是与北方同胞冬储菜同样的辛酸——这是不同地区的中国人民在面对严峻的生存环境时,所迸发出来的因地制宜的生存智慧。

四川人家里常见的泡菜罐子

其次是空间尺度。

彼时在德国,超市里的蔬菜品种用手指头都能数过来,想买香菜还得去土耳其超市碰碰运气。

而在瑞典斯德哥尔摩、挪威奥斯陆的都市超市里,冬季蔬菜的“主角”永远是土豆、胡萝卜、洋葱——被戏称为“北欧三白”。

北美的超市看上去比欧洲规模更大、货品更丰富,然而,当把目光聚焦到蔬菜上时,二者又显得半斤八两,且大量的罐头蔬菜充斥着超市货架,硬要说的话就是新鲜这块不行,只有在应对“丧尸围城”时算是有细分赛道的优势。

更别提日韩的高价蔬菜,即便跟中国地理毗邻,但蔬菜供应能力天差地别。

韩国的天价白菜,折合人民币75元一颗

截至2025年,我国蔬菜年产量为8亿吨,全球占比超过50%,比其他国家加起来还多,且蔬菜种类的丰富程度、新鲜程度也是冠绝全球。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得中国在蔬菜供应上遥遥领先呢?

一、菜篮子工程——蔬菜自由背后的隐形守护者

大象无形,大音希声。当我们尽情享受、实现蔬菜自由时,鲜有人了解那位始终默默付出、负重前行的隐形守护者——菜篮子工程。

时间回溯至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买菜难”如同沉重的枷锁,困扰着中国快速扩张的城镇。副食品供应短缺、价格波动剧烈、流通渠道梗阻,成为改革开放进程中亟待破解的民生难题。1988年,国家审时度势,正式启动了一项影响深远的系统工程——“菜篮子工程”,意在构建一个融合生产、流通、储备、监管、科技等多维度的综合治理体系,以解决国民温饱、保障食物安全、驱动农业现代化、提升国民生活品质。

到目前为止,菜篮子工程一共经历了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筑基拓渠,打通城乡“血脉”(1988-1994)

改革开放后,城镇人口激增,消费需求爆发,原有计划调拨体系难以应对,分散的小农生产与分散的城市需求严重脱节。各大城市“买菜难、吃肉难”矛盾尖锐,甚至引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因此这一阶段的核心任务是解决城市副食品供应短缺。由此需构建全国性流通骨架,打通蔬菜进城的渠道,以支撑城市化的发展。

而标志性政策,“米袋子”省长负责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就在此时应运而生,将保障城市副食品供应确立为市长(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责,并将其纳入政绩考核体系。市长们必须对本市蔬菜、肉禽蛋奶等主要“菜篮子”产品的生产、供应、价格稳定负总责。这是行政挂帅,为菜篮子工程的推进打好了动员基础。

在制度的保障下,各市在近郊划拨土地,投入资金,大力建设规模化、专业化的蔬菜基地、养猪场、养鸡场等,确保基本自给能力。例如北京建立了以大兴、顺义为核心的“菜园子”,上海则重点发展嘉定、南汇的基地。

此外,政府主导,大规模投资兴建和改造国营菜市场(副食品商场),作为供应的主阵地和价格“稳定器”,扶持集贸市场,允许并规范城乡集贸市场发展,作为国营渠道的重要补充,激发市场活力。

而为了进一步解决农产品流通问题,国家推动集中投入建设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批发市场体系由此崛起。截至1993年底,全国共建成2080个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形成了覆盖主要产地和销地的动脉。而作为毛细血管延伸,与之配套的8万多个城乡集贸市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深入社区乡镇,极大方便了居民购买。

旧时的山东寿光蔬菜批发市场

第一阶段就如同打通了农产品流通的“任督二脉”,批发市场成为连接“小生产”与“大市场”的关键节点,初步打破了城乡分割、区域封锁的局面,“南菜北运”“西果东送”雏形初现,农产品开始在全国范围内优化配置。这一阶段构建的流通网络,不仅缓解了当时的供应压力,更为中国农产品市场化流通奠定了不可替代的物理基础和制度雏形。

第二阶段:设施农业革命,重塑生产边界(1994-1999)

在渠道与调配问题初步解决后,菜篮子工程进入第二阶段,那就是攻克绝对产量不足的问题。

在自然条件的约束下,蔬菜生产受季节与地域限制,难以实现全年全国稳定供应。口耳相传的农谚就是对这种现象的通俗表达。

比如“春韭金,夏韭臭”,指的就是夏天因为高温韭菜易生虫而难以食用,反映出的是食材保鲜难的问题;“头伏萝卜二伏菜,三伏里头种荞麦”则说的是夏季三伏期间内的种植时序,反映了种菜的季节局限性。

但是,这些问题在设施农业的加持下,逐渐成为过去式。大棚种植的成熟与大范围推广,解决了蔬菜种植的季节局限性,特别是针对北方地区研产出的节能高效、低成本的日光温室技术(比如著名的“琴弦式温室”),其善于充分利用太阳能,无需或仅需极少量加温,即可在冬季维持作物生长所需温度。

最基础最常见的设施农业——蔬菜温室大棚

由于设施农业的反季节种植特性,像黄瓜、番茄、辣椒等喜温果菜成功实现冬季生产,改写了北方冬季只能依靠白菜、萝卜、土豆的历史,也彻底改变了当地冬储菜的习惯。

设施农业的建设还迅速扩展到华北、西北、甚至东北高寒地区。截止2025年,我国设施农业面积超过4200万亩,占全球总面积80%以上,是毫无争议的世界第一。

与设施农业同步发展的,还有全国物流的进步,尤其是冷链物流的完善,让蔬菜能够反季节、跨区域快速流通。一方面是产能提升,另一方面是运输能力增强,二者相结合便造就了如今中国老百姓习以为常的下楼即可买到丰富多样新鲜蔬菜的日常景象。

第三阶段:质量升级,从“吃饱”到“吃好”(1999-2009)

设施农业的大量铺设,为菜篮子工程打下了产能保障;而在吃饱之后,吃好的需求也随之而来。因此,第三阶段的任务,即是在保障数量充足的基础上,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适应消费升级需求,完善市场调控机制。

这其中又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品种多样化,在设施农业的支撑下,引入优质的新特蔬菜品种,比如2000年左右引入我国的樱桃番茄、自研改良的水果黄瓜都是此种导向下的产物。

大棚里的樱桃番茄

第二则是质量管理系统的建立,其中最具标志性的事件当属2001年国家启动的“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体系”,制定并颁布涵盖主要农产品的无公害产地环境标准、生产技术规程和产品质量标准;推行产地准出制度,对生产基地的环境、投入品(农药、肥料、饲料等)使用进行严格监控;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率先实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要求进场销售的蔬菜等需提供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逐步建立覆盖全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和监督抽查制度。

除此之外,通过全国统一大市场稳定“菜价”也是提升百姓消费质量的核心关键,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政府探索运用储备调节、区域调剂、减免税费、必要时价格临时干预等多种手段,努力熨平菜价异常波动,保障居民基本生活。

第四阶段:体系完善,打造韧性“菜篮子”(2010至今)

前三个阶段奠定了菜篮子工程的基础框架,而第四阶段则是对于框架内容的不断优化升级。

在信息技术的普遍赋能下,从种植、销售、物流、监管等多个方面不断进化。

其中,设施农业规模进一步扩大,新技术大量应用;公益性批发市场强化,明确农批市场的公益性地位,政府加大投入进行现代化改造(交易大厅、信息中心、检测中心、冷链配套)。新发地、寿光等龙头市场成为保供稳价的核心枢纽,同时零售业态多元化,连锁生鲜超市迅猛扩张,标准化菜市场升级改造,社区智慧微菜场、生鲜电商(如盒马、叮咚买菜)、社区团购等新业态蓬勃发展,极大提升了便利性,解决了“最后一公里”难题。

而冷链物流也经历跨越发展,国家层面大力支持冷链基础设施建设,中央财政设立专项资金。冷库库容、冷藏车数量爆发式增长(冷藏车从数万辆增至近五十万辆)。果蔬、肉类、水产品的冷链流通率显著提升,有效降低了损耗,保障了品质。

冷链运输概图

而在监管层面,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进一步细化和强化了市长负责制,明确将产品自给率(特别是绿叶蔬菜)、质量安全合格率、应急保障能力、价格稳定情况等核心指标纳入对市长们的考核体系。考核结果与地方政绩挂钩,极大地压实了地方主体责任。

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修订完善,配套法规规章相继出台。建立了覆盖主要农产品、贯穿全产业链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此外,全面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管理信息平台建设与应用,实现“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可追溯,手机“扫一扫”便知来源成为现实。

2010年的新规促使各地建立并完善重要“菜篮子”产品(蔬菜、肉类等)的地方储备制度,明确储备品种、规模、轮换机制,确保大城市应急所需。

而在2020年-2022年的新冠疫情中,这套应急体系经受住了实践的检验。

武汉封城期间,全国联动,通过强化“绿色通道”、设立中转调运站、“点对点”直达配送等方式,创造了日均数千吨蔬菜高效入汉的奇迹。

上海疫情期间,创新“蔬菜包”集采集配模式,接力打通跨省物流堵点,保障了2500万市民的基本供应,充分展现了体系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资源调配能力和物流韧性。

成都封城期间,政府极力保障市场供应与价格稳定,市民的购物体验和平常相比并无明显落差。

如今,菜篮子工程仍在持续进化,作为一个历经36年仍不断焕发生命力的连续性政策,可以说无论是平时还是战时,它都经历住了时间的考验,也将继续守护中国人民的餐桌。

二、“菜篮子”这样的工程奇迹为何只出现在中国?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中国人民彻底告别了蔬菜短缺时代,实现了主要“菜篮子”产品供应的丰富多彩与四季均衡。

然而如此伟大的工程奇迹,为何没有出现在所谓的西方发达国家?为何欧美的蔬菜供应产品单一,价格昂贵?这背后的原因发人深省。

简而言之,可以从三个维度对其进行概括:

第一个维度——目标差异:民生保障 vs.资本增值

中国的逻辑是将“菜篮子”定义为公共产品,通过市长负责制将民生保障纳入官员政绩考核,并以国家力量配套公益性批发市场(政府持股/补贴),防止大资本垄断,且承担“蓄水池”功能,包容并不是那么具有经济效率的高损耗嫩叶菜、菌菇等品种,由此促成了中国菜市场的多样化。

而欧美逻辑中缺失了政府调控这一环节,蔬菜供应链被零售巨头垄断,资本优先选择耐储运、标准化的品种,淘汰“不经济”的特色蔬菜。

比如被誉为欧洲“菜篮子”的西班牙阿尔梅里亚,同样是以发达的设施农业闻名,年产蔬菜超300万吨,但因为欧洲超市被Lidl、Aldi、家乐福、Tesco等巨头垄断,它们推行严格的“统一标准”,故其90%产量集中于西红柿、彩椒、黄瓜、西葫芦、生菜等少量品种,只为了便于长途运输与长期储存,而非标准化蔬菜则遭大规模淘汰,这也解释了笔者在德国常年遭遇的蔬菜荒。

德国的两大廉价超市巨头,ALDI与LIDL

而美国的规模农场+纯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将上述现象演绎得更加极致。

沃尔玛、克罗格等巨头凭借对全美生鲜零售的绝对垄断,通过集中采购压缩品种,致使全美超市蔬菜品种稀少,不足中国大型农贸市场1/5。

此外,资本不仅大搞菜品经济效益歧视,对底特律、芝加哥南区的低收入社区也采取“物流歧视”。这些名副其实的“食物荒漠”中最近生鲜点需公交1.5小时抵达,便利店仅供应罐装豆类与薯条。

说白了,对于欧美资本来说,不好卖的不卖,买不起的不卖,民生是什么?能赚钱吗?

这种单一追求经济效率的理念,深刻重塑了欧美蔬菜供应的产业链,资本、供应商、渠道商都不愿意承担生鲜损耗的风险,那就只能对蔬菜品种、物流线路进行严格、经济的选择。

与之相对的,是中国政府建立的公益性批发市场,辩证统一民生保障与经济效率,使得那些被欧美资本抛弃的高耗损蔬菜获得了一线生机,成为了市场的蓄水池。

第二个维度——权力结构差异:国家能动性 vs.资本议价权

政治结构上的散装,社会结构上的支离破碎,是所谓欧美发达国家在与中国竞争中最根本的短板。

体现在菜篮子工程上,便是中国可以通过中央政府进行至少五年以上规划、用专项转移支付定向投入,打破地方保护主义,完成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构建。

而散装的欧美,其农业政策受农业游说集团绑架,联邦制下跨州协调低效;新冠疫情期间,美西港口拥堵,而联邦政府根本没法协调供应链,只能任其崩溃。

西方常年从意识形态层面攻击中国的大政府,给其扣上威权的帽子。但无论给一个政府贴什么标签,最终考验其合理性的是作为政府的行政能力,是否能够最高效地协调社会资源,保障民生。

实事求是地评判一个事物,远比贴标签更有现实意义。西方因为自身实力的衰落,只能躲进意识形态标签这件皇帝的新衣里去。

第三个维度——市场设计差异:有为政府+有效市场 vs.市场原教旨主义

哈耶克的大手确实影响着市场规律,但熵增定律告诉我们不要迷信任何永动机。挥舞得太频繁,哈耶克的手也会抽筋,所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就是一个可以帮助哈耶克大手逆熵的正反合结构。

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下,有为政府调控市场,避免其走向极化。在生产端补贴设施农业,支持农民自主经营;在流通端建立公益性农贸市场,保护农户免于被渠道寻租所剥削;在销售端,引入生鲜电商竞争,但也给予一定限制,用其所长(便利、效率),避其所短(垄断、贪婪),这个过程虽不尽完美,但与欧美那种放任资本寡头垄断的无能相比,显然高上不知几个次元。

归根结底,中国将食物权视为基本人权,国家承担供给保障责任;欧美视农产品为普通商品,政府仅在市场失效后有限干预。中国通过国企、公益性市场等制度设计防止资本侵蚀民生;

欧美资本则深度绑架供应链,最大程度压榨利润。

而在社会动员能力上,中国“中央统筹-地方落实”机制可实现全国资源战时调度,欧美分散决策体系在危机中反应迟缓,难以应对重大社会危机。

中国“菜篮子工程”与欧美发达国家在蔬菜供应体系上的差异,本质是两种制度逻辑的对撞,前者以国家力量构筑普惠型民生保障网,后者则将农产品供给交由资本主导的市场化体系。

此种差距,常年被西方舆论宣传以GDP/人均GDP数据所掩盖。而像“菜篮子”工程这样能够真正让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的隐形守护者,就如同植物深扎大地的根系,它行走于黑暗,服侍于光明,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

结语

“菜篮子”工程,这场静默却浩荡的革命,不是悬浮于云端的宏伟蓝图,而是扎根于泥土、系挂在百姓灶头的庄严承诺。它从解决亿万民众餐桌上的“燃眉之急”出发,历经三十余载风雨兼程,最终演变为一个关乎国家安全底盘、牵动农业现代化命脉、重塑国人饮食文化与生活习惯的复杂系统工程。

“菜篮子”工程的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最生动、最具体的实践——它始终聚焦最广大人民,尤其是普通工薪阶层和低收入群体能否稳定、便捷、实惠地获取丰富安全的食物。它倾注国家之力,在广袤的田野间建造起抵抗寒冬的日光温室,编织起四通八达的冷链物流网络,支撑起高效运转的批发市场体系,编织成一张托举民生幸福的坚韧之网。

于是,奇迹在亿万家庭的餐桌上悄然绽放。曾经依赖地窖冬储的北方人家,终于在滴水成冰的腊月里,清脆的黄瓜、鲜红的番茄、嫩绿的菠菜被摆上了寻常餐桌。青藏高原的牧民,告别了半年干菜的岁月,吃上了本地温室产出的新鲜果蔬。江南梅雨的潮湿,也无法轻易摧毁辛勤劳作的成果。

这不仅是一场关于食物供给能力的胜利,更是一场解放——解放了中国人被季节和地域紧紧束缚的餐桌选择权,赋予了我们前所未有的“蔬菜自由”。我们得以用舌尖重新定义四季,让帕米尔高原的清甜与南海之滨的鲜美在同一刻交融。厨房里,传统的地窖与腌菜缸并未消失,与新购置的冰箱里琳琅满目的鲜蔬和谐共存,象征着一个民族在温饱无虞之后,对多元、健康、文化归属感更深沉的追求。

这只满载着民生关怀与制度智慧的中国菜篮,不仅盛满了物质的丰盈,更以其独特的温度与力量,悄然改写着中国人关于食物与生活的哲学。引领我们从“吃得饱”的生存基线,稳稳迈向“吃得好”“吃得随心所欲”的美好生活新境界。这份寻常烟火里的非凡变革,正是中国故事最动人的篇章之一。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透视透视!德普辅助器辅助器怎么... 透视透视!德普辅助器辅助器怎么用(透视)辅助器app(有挂揭秘);1、实时德普辅助器辅助器怎么用开挂...
透视总结!aapoker怎么设... 透视总结!aapoker怎么设置提高好牌几率(透视)aapoker透视脚本下载,解密教程(有挂介绍)...
透视规律“pokemomo辅助... 透视规律“pokemomo辅助软件”cloudpoker怎么开挂(透视)切实教程(果然有挂);1、上...
透视透视挂!德普之星透视辅助软... 透视透视挂!德普之星透视辅助软件下载(透视)透视(有挂脚本)运德普之星透视辅助软件下载辅助工具,进入...
透视系统!aapoker俱乐部... 透视系统!aapoker俱乐部靠谱吗(透视)aapoker辅助软件合法吗,透明挂教程(有挂细节);1...
透视app“红龙poker辅助... 透视app“红龙poker辅助工具”werplan怎么透视(透视)第三方教程(确实有挂);1、该软件...
透视脚本!aa poker辅助... 透视脚本!aa poker辅助(透视)aapoker透视脚本入口,玩家教你(有挂工具)1、这是跨平台...
透视数据!德普之星透视辅助软件... 透视数据!德普之星透视辅助软件是真的吗(透视)免费透视(有挂教程)德普之星透视辅助软件是真的吗软件透...
透视神器“sohoo竞技联盟辅... 透视神器“sohoo竞技联盟辅助器”约局吧app有挂吗(透视)2025新版教程(真是真的有挂)进入游...
透视挂!aapoker真的假的... 透视挂!aapoker真的假的(透视)aapoker真的假的,AI教程(有挂教程)1、每一步都需要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