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展示图让人直观感受到美军B?2隐身轰炸机的威慑力:黑色机身悄无声息地掠过天空,能携带大口径穿甲弹深入打击地下坚固目标,而地面雷达却难以察觉它的存在。这种“看不见的打击”既让人畏惧,也凸显了远程隐身轰炸机在现代战争中的独特地位。
面对这样的能力,不少人会问:中国是否也需要自己的远程隐身战略轰炸机?目前我国的轰?6系列经过多次改进,已经具备一定的远程打击能力,但在航程、隐身性和载弹量等关键维度上,与美俄早期的战略轰炸机还有差距。要把空军真正打造为具有全球打击能力的“战略空军”,一款远程隐身轰炸机显然是核心装备之一。
设计上,飞翼布局被认为是实现隐身效果的理想方案。像B?2那样的几乎无垂尾的飞翼形态,能把雷达波反射到特定方向,从而降低被发现的概率。不过,这种外形在气动和控制上对技术要求极高:飞翼飞机在纵向上天生不稳定,重心与气动焦点必须严格匹配,这就需要非常先进的飞行控制系统来维持稳定与操控。
中国在隐身技术与飞翼气动设计方面已有明显进展。歼?20战机和若干大型隐身无人机的出现,说明我们掌握了不少相关核心技术。但把这些技术放大并用于载人、大型的远程轰炸机上,工程复杂度和可靠性要求都更高——全球至今真正成熟运行的大型隐身飞翼轰炸机并不多见,这条路并不容易。
发动机是另一个关键难点。战略轰炸机强调稳定、经济的长航程性能,对发动机的可靠性和耐久性要求非常高。现有的一些国产涡扇发动机在多种战机上已得到验证,但要为一款大型隐身轰炸机定制既满足隐身布局又兼顾燃油效率的推进系统,仍需持续攻关。专家普遍认为,这些问题是可以克服的,但需要时间与大量工程验证。
除了技术层面,隐身战略轰炸机的价值还体现在战略灵活性上。与一次性发射、无法回收的弹道导弹不同,轰炸机可以起飞后根据现场态势调整任务、临时返航或重新编配,这种可回收、可调整的特性为决策层提供了更多选择。它既能执行常规打击,也能承担战略威慑任务,从核到常规打击都有所覆盖。
历史与实战案例也凸显了隐身轰炸机的作用。在若干冲突中,凭借隐身性能,B?2能穿透对方防空体系,对深层目标实施精确打击。这类能力正是对方难以用常规防御手段完全对抗的——对我国而言,具备摧毁深层坚固工事和纵深目标的能力,也符合一定的战略需要,从而在战术与战略上形成不对称优势。
在我国最近几年的阅兵和军演中,轰?6N与歼?20同台亮相,展示了远程打击体系的协同能力。但军迷与部分专家更关注尚未完全公开的“轰?20”项目。多位军事评论员指出,下一代远程轰炸机必须把隐身能力放在首位,而不会匆忙推出未经充分测试的大型平台。
之所以“轰?20”并未急于亮相,是因为这类“国之重器”需要尽可能完善:从隐身涂层、进气道与弹舱布局,到飞控软件和整体可靠性,每一项都要求成熟。中国不会简单复制别国的方案,而是会结合自身战略需求,逐步推进适配的隐身远程轰炸机研发与部署。最终目标,是在确保安全可靠的前提下,形成与国防战略相匹配的远程打击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