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想过,1949年全军大整编,坐拥3个兵团的华北野战军,为何没能成为第五野战军呢?
要知道平津战役结束后,得到补充的华北野战军,总兵力超过34万,而同一时期,一野只有两个兵团,人数才15万,二野总兵力也不过28万。
不仅兵力多,华北野战军的指挥班底也很耀眼,聂帅,徐帅,罗瑞卿大将,杨得志、杨成武上将等一大批开国将帅,与四大野战军相比毫不逊色。
由此可见,在1949年时,华北确实有实力组建第五野战军,那为什么中央不给番号呢?主要呢有三个方面原因。
首先第一个原因,解放初期大裁军伤了元气,导致解放战争中战绩不佳。
抗战胜利后,国共和谈,双方约定裁军。我党从上到下都明白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道理,因此各根据地只是做了些表面文章,复原了一些老弱病残,只有聂帅对局势估计过于乐观,在晋察冀进行了大刀阔斧的裁军,将部队由9个纵队裁撤为4个,32万人只保留20万。
结果导致解放战争爆发后,晋察冀一直被傅作义压着打,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接连失败,局面非常被动,这也是华北未发展成为第五野战军的根本原因。
第二个原因,吃饭的人多,打仗的人少。
当时为了扭转晋察冀的被动局面,中央派朱老总前去坐镇,结果很快发现了一个严重的历史遗留问题。
抗战时,晋察冀为了应对日军的大扫荡和三光政策,部队经常化整为零,往往是一个营,甚至一个连各自为战。
而这些小股部队独自在外作战,都要拥有一套完整的后勤保障体系,伙食、通信、医疗、运输,哪个编制都不能少,后勤的人多了,那一线战斗人员就少了,因此朱老总才说:“吃饭的人多,打仗的人少”。
这种小股部队游击战的方式,自然不能适应解放战争的大兵团正规作战,因此才会在战场上长期落于下风,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华北的发展和壮大。
第三个原因,也是最直接的原因,1949年初,四大野战军成立时,解放战争的局面已经发生了根本上的变化。
三大战役结束后,党中央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一野主攻西北,二野进军西南,三野横扫东南,四野则从中原一路南下,打到海南岛。
在这种局面下,自然要留下一支部队,保障党中央的安全,和大后方的稳定,留谁?自然是有地利之便的华北野战军。
一来可以负责接收平津等大城市,并清剿潜伏的特务,二来也可以作为预备役,随时支援前线的部队。后来华北的18兵团和19兵团,就曾划归一野,参与解放大西北,后来18兵团还去支援过二野解放大西南。
正是由于上面的诸多原因,华北野战军才没能发展成为独当一面的第五野战军,但这并不能否定华北将士在我军中的地位,和为中国革命做出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