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组在2025世界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披露的数据,揭开了中国汽车召回的冰山一角。一方面,不足半数的车辆是企业主动召回;二是辅助驾驶系统相关召回呈现上升趋势。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召回技术中心副主任王乃铝表示,截至2025年9月,我国共实施汽车召回3230次,涉及车辆1.2亿辆。其中,受市场监管总局调查影响召回的有652次,涉及车辆6378.86万辆,占召回车辆总数的53.18%。同时,2024年因辅助驾驶系统问题召回的车辆达255.61万辆,占全年召回数量的23%。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关于智能驾驶宣传和安全、产品一致性的监管政策频繁出台。行业从智能化竞速转为质量为先,筑牢安全底线已成为监管部门的核心课题。
“当前,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正经历技术爆发式增长与商业化加速发展的关键阶段,L2级辅助驾驶作为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形态,其安全合规水平直接关系千万消费者的生命财产安全,关系产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质量强国战略的根基。”王乃铝在上述大会上表示。
安全性能改进61项
近几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在产品设计和理念打造上较传统燃油车具有更加开放和前卫的特征,但与此同时,新能源车的问题也有所增加。一方面,核心的电池安全问题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新技术的应用使软件问题日益暴露出来,也让软件缺陷成为安全隐患的重要来源。
今年9月份,小米汽车召回11.7万辆标准版SU7,原因是本次召回范围内部分车辆在L2高速领航辅助驾驶功能开启的某些情况下,对极端特殊场景的识别、预警或处置可能不足,若驾驶员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增加碰撞风险,存在安全隐患。此前,特斯拉也因软件问题在全球范围内进行大规模召回。
不久前,比亚迪召回2015款唐系列汽车44535辆、元Pro纯电动汽车71248辆,共计115783辆。其中召回的2015款唐系列汽车是由于元器件设计选型问题,可能导致驱动电机控制器在使用过程中,主动泄放功能异常。极端情况下,造成电路板烧蚀、车辆纯电驱动模式失效,存在安全隐患。而召回的部分元Pro纯电动汽车是由于生产制造问题,可能导致动力电池密封垫安装不到位,引起密封性下降,若长时间高速涉水,可能造成动力电池进水,绝缘性能下降。
王乃铝表示,近两年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组织实施电动汽车、超充电力电池、汽车芯片质量提升等质量强链项目,有效提升相关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和安全水平;推动企业积极开展汽车安全沙盒深度测试,目前已累计发现并完成相关安全预防和安全性能改进61项,有效避免新技术规模化应用带来的风险外溢;建立缺陷召回和技术标准研制工作机制,将召回监管中发现的共性缺陷问题及时研究转化为标准要求,从源头上控制创新设计带来的潜在安全隐患。目前已发布汽车产品安全和召回管理相关国家标准19项,包含汽车信息缺陷、OTA(空中下载技术)等多项新技术安全与召回关键技术标准。
业内认为,智能驾驶功能软件层面的开发复杂度远超传统汽车技术,而市场端对智能化功能的旺盛需求与消费者对智能体验的期待升级,持续倒逼车企提速创新迭代进程。多种因素叠加之下,智能化功能开发阶段出现软件故障的风险难以避免。
“随着智能新能源车进入产品快速迭代期,部分企业可能出于抢占市场等目的,将未经充分验证的不成熟技术投入应用,甚至试图通过消费者‘上路实测’推动技术改进——这一过程中,首批用户往往需承担较高风险。”乘联分会秘书长崔东树对记者表示。
过去燃油车时代,汽车行业内基本不存在拿消费者当试验品的问题,但随着技术加速升级,这一情况已逐步显现,尤其在L2、L3级辅助驾驶功能等需要大量数据支撑测试的领域更为突出。个别企业为抢占市场,在相关技术尚未经过充分验证完善的前提下,便将其投入应用,而此类创新功能的监管难度相对较高,进而衍生出风险隐患。
早在今年6月份,工信部就发布通知,组织开展2025年度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生产一致性监督检查工作。根据通知,检查范围为已获得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许可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在抽取样车方面,加大对舆论关注度高、存在较大质量安全隐患等车型的抽查力度;在检验检测方面,组织相关检验检测机构对送检样车开展国家标准符合性检验检测,重点核查整车结构参数、整车正面碰撞、电动汽车安全要求等项目;对于经检验检测相关产品不符合相关国家标准要求、违反生产一致性管理要求的企业,采取公开通报、暂停相关产品《公告》、暂停企业新产品申报等处理处罚措施。
王乃铝表示,随着产业快速发展和市场环境变化,智能网联汽车安全形势越发复杂,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带来的持续挑战,叠加产业的非理性竞争,对安全监管升级和监管手段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质量监管总局将以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引领,强化汽车产品质量服务供给,创新安全监管,助力企业把好质量关、创新关。
筑牢安全底线
“提升质量、保障安全归根结底要依靠企业。企业要做技术的攀登者,更要做安全底线的守护者,将安全优先原则嵌入研发全流程,杜绝牺牲安全性换取上市速度的短视行为。”王乃铝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从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的统计来看,受监管调查影响的召回占比达53.18%,这意味着超半数召回缘于“被动触发”,而非企业主动排查。主动召回不仅是对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更是企业规避更大风险、维护品牌口碑的关键。
此外,伴随着智能汽车时代的来临,OTA召回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汽车召回手段。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官网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其共收到企业报告的OTA升级活动4047份,涉及车辆4.86亿辆。2024年,汽车企业实施OTA召回19次,涉及车辆406.8万辆,比上年增长246.8%。
根据车质网等平台的投诉案件,“系统升级问题”具体表现为,一是车机系统,车辆在4S店进行车机系统升级后,频繁出现卡顿、失灵,甚至黑屏死机的情况,严重影响了用车体验,这类问题的投诉通常占比最高;二是此前几年有车企将硬件缺陷当作OTA升级范围内的小毛病,不走召回渠道,遭到质疑。
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汽车部主任肖凌云曾公开表示,通过OTA方式可以有效提高召回完成率,降低召回成本。鼓励采用OTA方式实施召回,但是不能用OTA方式逃避召回。
国家对OTA召回管理持续强化。工信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今年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指出,企业实施OTA升级活动消除汽车产品缺陷、实施召回的,应当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组织实施,并立即停止生产、销售缺陷汽车产品。若消除缺陷的措施涉及产品主要技术参数变更,企业应当在取得产品变更许可后,方可恢复相应汽车产品的生产。
王乃铝在智能网联汽车大会上表示,创新召回监管体系。建立并推动实施新能源汽车火灾事故企业报告制度、汽车远程升级报告制度,试点开展汽车安全沙盒监管制度。同时,与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召回及软件在线升级管理的通知》,强化智能网联汽车产品准入、沙盒监管和召回的协同管理。
近期,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正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共同研究起草《关于加强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产品召回、生产一致性监督管理与规范宣传的通知》,将进一步规范虚假、夸大宣传和非理性竞争等问题的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