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
图源:视觉中国
在10月18日举行的2025(第六届)中国互联网基础资源大会上,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应用发展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5年6月,我国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达5.15亿人,较2024年12月增长2.66亿人,用户规模半年翻番,普及率为36.5%。
最近两年尤其是今年,相信大家都有这样一个直观感受: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应用层面迎来蓬勃发展,产品更多,且在“聪明度”与“可用性”上实现持续提升。在生活和工作中,可用得上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场景日益丰富,其正逐渐成为人们不可或缺的“智能伙伴助手”。人机交互、协同的时代,正悄然到来。正如《报告》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智能搜索、内容创作、办公助手、智能硬件等多种场景,还在农业生产、工业制造、科学研究等领域得到积极探索实践。
基于这一背景与情况,在短短半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实现翻倍,突破5亿人就不难理解。这还只是开始,生成式人工智能,用户规模增长的空间和潜力巨大,海量用户既是技术红利的分享者,也是推动应用场景持续丰富的参与者,这意味着更多机遇和可能性会被创造出来。
这一切,可谓是水到渠成的必然结果。这些变化与期待,既说明生成式人工智能精准契合数字化时代人们对效率提升、创意激发与决策辅助的深层需求,也印证其不仅能融入生活,更能重塑生活。在海量用户支持与广泛场景催化之下,生成式人工智能未来可期。
我国始终高度重视人工智能的战略意义,强调“人工智能是引领这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具有溢出带动性很强的‘头雁’效应”,并指出“加快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是事关我国能否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战略问题”。正因如此,实现人工智能技术与产业的自立自强、自主可控,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场浩荡的智能浪潮中,“超九成用户首选国产大模型”,是一个令人振奋的信号。这不仅是市场选择的自然结果,更是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坚持科技自立自强、攻坚核心技术的战略定力初显成效的生动体现。
用户“疯长”,“人工智能+”行动也正如火如荼地展开。生成式人工智能,已与每一个人息息相关。面对奔涌而来的智能浪潮,“如何驾驭”而非“被其裹挟”,已成为一道摆在国家、社会与个体面前的通用题、必答题。
于国家层面而言,驾驭之道,首在把准方向。方向已然清晰:加强人工智能同保障和改善民生的结合,从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需要出发,推动人工智能在人们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深度运用,创造更加智能的工作方式和生活方式。政策层面应加强引导,鼓励AI技术优先应用于教育、医疗、养老、就业等民生关键领域,让技术发展的成果精准滴灌至社会每个角落,也让民生场景为技术发展提供更广阔舞台。
于社会与个体层面,驾驭之道,在于“提素养、知边界、善利用”。生成式人工智能并非万能钥匙,其输出仍需人的审辨与把关,否则会带来混乱和伤害。全社会亟须加快培育和提升“数字智慧”,即理解AI能力与局限的基本素养。我们每个人都应主动提升AI应用能力,使其成为创造力的放大器,而非思考力的替代品。使用者亦须明晰伦理边界,在享受便利的同时,警惕数据隐私、算法偏见、AI幻觉等潜在风险,做技术的理性主人。正如不少专家所言:“未来数十年,不是AI取代人,而是会用AI的人取代不会用AI的人。”这句话,值得每个人深思。
归根结底,一切技术的终极指向,终究是人的发展与福祉。随着生成式人工智能以前所未有的力量拓展着人类能力的边界,我们更需冷静思考:如何让这场智能变革,不仅带来效率的飞跃,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动社会公平正义?驾驭之道,其核心或许从来不是对技术的全然主宰,而在于我们能否以深厚的人文关怀与清醒的价值判断,引导技术之舟稳健前行,共同驶向一个既智能、又温暖包容的美好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