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不确定的时代,如何走出自己的路?面对规则与体制,个人选择还有没有意义?10月18日下午,茅盾文学奖得主、清华大学教授格非携新作《云朵的道路》来到2025天府书展举行新书分享会,并在活动前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
“台球”与“云朵”的路
《云朵的道路》是格非的最新随笔集,他从解读《包法利夫人》《伊凡·伊里奇之死》《左传》等文学著作出发,结合自身经验和阅读随想,畅谈生活体悟与文学真知。十篇文章,可以说也是格非的十堂文学大师课。
格非提到,对他而言,人生仿佛以16岁为界限,存在着两种经验。16岁之前,格非生活在乡村,那时候时间总是过得很慢;16岁从农村来到上海华东师大,发现他们所使用的名词和概念,仿佛来自一个新世界。
“乡村的道路是四通八达,有的地方即使没有路,你也可以走。到了城里,有很多路,但全部都是界限和障碍。”格非认为,在过去,“道路”预示着人的命运,而到了今天,道路已被简化为了“规则”或“法则”。
在《云朵的道路》中,格非提到了“台球”和“云朵”这一组相对概念:“台球一旦被击出,只能一味向前,伴随着一个不可改变的既定轨迹。云朵的轨迹却是不可预测的,它可以走走停停,也可以站住不动,可以瞬间消失,又重新聚合。它想去某个地方,便径直而去,不管命运将它带往另一个完全陌生的地域。”
在格非看来,当路是“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时候,才能体悟到“行动”或“行走”的作为中,所隐含着的意向性、自由、创造力与生命意志。“没有开启的愿望、决心和行动,就不可能有所谓道路。”
阅读是两个心灵在彼此寻找
在采访中,格非特别强调“文本细读”的重要性。“上学期我们刚带研究生重读了《战争与和平》。”格非说,一开始他问学生们,有没有看过这本书,大部分同学都只知道这本书,但并没有看过,少一部分同学说看过其中某个段落,或是看过电影。“这肯定是不行的。托尔斯泰的作品是一个整体,如果连大学中文系的研究生都不肯通读全书的话,写作还有什么意义?”
格非要求学生们,无论什么原因,都要在这学期把《战争与和平》每一个字都认真读完。“一学期就读这一本书,也就讲着一本书,我觉得非常愉快,同学们也反应特别好,这也足以证明对作品需要认真细读。”格非表示,如今许多人读书都是浮光掠影,或是通过短视频的内容来了解一部作品,这是远远不够的。他认为,作品里有许多幽微之处值得读者体会和揣摩,“如果一部作品,你只做泛泛了解的话,我觉得其实这部作品你就是没有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