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导弹火箭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挂牌成立,这也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正式创建。
发展到今天,已经走过整整69年。
从最初连火箭都造不出来,到现在能把航天员送上太空、让探测器登陆月球火星,一代又一代航天人靠着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在茫茫太空中闯出了一条中国道路。
这份成绩单上,写满了航天人的心血和汗水,也写满了中国人的志气和骨气。
今天,旅行菌想借着这个机会,讲述一个放在整个航天史上都算是很炸裂的事件——最“倒霉”宇航员被国家遗忘太空一年!
说起“最后的苏联人”这个称号的由来,简直比电影情节还要离奇。
谢尔盖·克里卡列夫出生在苏联时期的列宁格,也就是今天的圣彼得堡,小时候就是个与众不同的孩子。
其他小朋友都是缠着父母出去玩,而他却总爱跟在做着工程师工作的爸爸身后,安安静静地看父亲摆弄各种机械零件。
工作一结束,他就会迫不及待地凑上前,问这问那,想自己上手摆弄摆弄。
或许是受家庭熏陶影响,谢尔盖也的确在机械方面展现出过人的天赋,不仅动手能力强,还特别爱钻研,这份热爱和专注让他在同龄人中显得格外有主见。
凭着天赋和勤奋,他顺利考入了列宁格勒机械学院。进入大学后,谢尔盖才发现机械的世界远比想象中广阔。
从精密仪器到大型工业设备,从汽车制造到航空航天,几乎无所不包,而在这些领域中,最让他着迷的莫过于航天技术,他把大部分时间都花在了研究火箭、卫星和太空探索上。
毕业后,谢尔盖加入了科罗廖夫能源火箭航天集团,虽然只是一名普通的设备维修工,但他并不觉得委屈,反而将这视为实现梦想的第一步。
无论是测试太空飞行设备,还是参与设计空间对接系统都全情投入,把每项任务都当作学习的机会。
后来发生的一次意外,彻底改变了克里卡列夫的命运轨迹。
那天空间站突发险情,眼看就要失败,这个平时沉默寡言的维修工站了出来,把一场可能酿成大祸的危机化解于无形。
借着这个机会,谢尔盖鼓起勇气说出了藏在心里多年的梦想:“其实...我想当航天员。”
这话从一个维修工嘴里说出来,意料之中引来不少质疑的目光,但经过严格考核,大家发现他不仅有着过硬的身体素质,更具备航天员必需的沉稳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就这样,穿着沾满机油工作服的他,转眼换上了崭新的航天训练服。
航天员的训练远比想象中艰苦,每天都要面对失重模拟舱的眩晕呕吐,承受超重折磨,背诵各种应急程序......这样的日子像没有尽头的马拉松,持续了整整三年。
直到1988年,他被选中接替前辈执行太空任务。
在太空中度过的115个日夜,谢尔盖用自己的细致和耐心完美完成了所有工作。
也正因这次任务表现出色,航天局更是将他列为重点培养对象。
1991年5月18日,谢尔盖再次整装出发,所有人随着发射成功而欢欢呼雀跃,那时候没人能预料到这次看似寻常的任务,会让他的名字永远载入航天史册,而载入史册的原因你一定想不到!
而此话怎讲呢?这便是人类航天史上最戏剧性的“被遗忘”事件。
五个月的太空任务,最开始一切都很正常。
第八天,一名宇航员随着之前的队友提前回到地面,另外两名宇航员按计划开展工作,每天在失重环境中进行科学实验、维护设备,虽然单调乏味,但内心充满使命感。
随着预定返程日期的临近,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地面控制中心突然陷入沉默,既没有发送返航指令,也没有解释原因,他们以为是通讯故障,还尝试检修设备,但就这样没有音信的过了好久,如果只是技术问题,那也早该修好了啊。
直到两个月后,他们收到一条这辈子都难忘的信息:
“苏联,没了。”
简短四个字,让两人摸不到头脑,自己国家没了是啥意思?
原来,在他们执行任务期间,苏联政权瓦解,15个加盟共和国纷纷独立。
大家在陆地上忙着分割武器、军队、资源,早就忘了这遥远的太空里还有俩“前苏联人”等着回家呢。
而他面临的局面很是尴尬,曾经的发射场已被接管,而按照之前他所属的区域划分,现在应该算是俄罗斯人,也就是说想要接他回来,俄罗斯就得花钱“赎人”,可俄罗斯并没啥钱。
新成立的俄罗斯航天局只能给他画饼:“有钱了就第一时间接你回来!”
日子又是一天天过,时间在失重的环境中失去了意义。
储备的物资早就不剩什么了,他们只能依靠美国定期运送的补给维持生活,好在每周会有一次机会能跟地面的老婆了解一下地面局势,那可以说是一塌糊涂。
有人劝他,不然就启动返回舱吧。
和平号空间站确实备有紧急返回装置,可一旦使用,不仅意味着任务戛然而止,更可能让耗费举国之力建造的空间站沦为太空废墟。
作为曾经的工程师,而今的宇航员,他不允许自己做出那个选择。
两个经历过无数次生死考验的硬汉,此刻只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同样的绝望。
视线再次转到地面,这一次不是说没钱的问题了,是彻彻底底忘了这俩人的存在了。
甚至,不知道怎么他的名字被列在俄罗斯军队的名单里,眼瞅着这人迟迟不到,长官大怒,扬言道:“不管这人逃到哪,都得给我抓回来!”
这么一折腾,才有人想起来,这人“逃”太空去了。
事实上,那时候俄罗斯的经济状况确实捉襟见肘,连维持太空项目的钱都拿不出来,但再等下去,这俩人真的凶多吉少了。
实在没办法,俄罗斯只好把和平号空间站的船票卖给德国,这才凑够了钱,让两位宇航员返回了地面。
1992年3月17日,在浩瀚太空中漂泊了整整311天,他终于踏上了地球的土地。
舱门打开,他的脸色苍白得吓人,需要人搀扶才能走动,身上那套苏联时代的宇航服格外醒目,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时代的终结。
这一刻,全世界都在为他欢呼,俄罗斯人、德国人、美国人,无数关注着这场太空历险的人们都松了一口气。
很多人以为,经历了这样戏剧性的遭遇,他将用很长时间来修复心理创伤,甚至会选择离开航天工作。
可他又一次让人们见识到当年他说出“梦想是做航天员”这句话的含金量。
仅仅回国半年,他就被选中加入美国发现号航天飞机的任务组,开始为新的太空任务接受训练。
这个曾经被“遗落”在太空的宇航员,又一次义无反顾地准备飞向星辰大海。
此后的岁月里,浩瀚星空继续见证着这位航天英雄的征程。
十多年间,他多次往返于天地之间,每一次飞行都书写着新的篇章。
一直到2005年10月10日,在圆满完成第六次太空飞行任务后,正式告别了宇航员生涯。
但退休并不意味着离开,对航天事业的热爱让他依然活跃在这个领域,以新的身份继续为人类探索宇宙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成为世界航天时长纪录保持者后,他在训练新人时常说一句话:“经验是要传递的手电筒,不是收藏的奖杯。”
没有豪言壮语,却用行动诠释了他对太空最纯粹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