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大奎
好不容易开创汉室江山的汉高祖刘邦,晚年的确想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储君。
主要原因其实并不是他被宠爱的戚夫人一阵枕边风劲吹下,才临时动议的。
虽说这赵王刘如意颇似刘邦的身影和性子,极得刘邦欣赏,但戚夫人和刘如意母子俩毕竟势单力薄,实力远远不够,根本驾驭不了初创的西汉朝堂复杂政局。
而刘盈毕竟是刘邦和吕后所生的嫡长子,按嫡长子继承制,太子刘盈就是名正言顺的继承人。
这个规矩要改,显然是不易的。
刘邦之所以执意要自找这个麻烦,症结其实出在刘盈母子身上。
由于刘盈性子软,天生柔弱,胆子也小,在刘邦眼里,他的这个嫡长子就是个窝囊废,将来由他继承大统,恐怕就是又一个"秦二世",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汉室江山很快就会易主。
这是刘邦不愿看到的。
兼之他对糟糠之妻吕后的强势十分反感,认为吕后脾气硬、不温柔,哪比得上能歌善舞、嘴巴又甜的戚夫人?
所以,情绪投射的刘邦在掺杂了这些个人感情之下,便迁怒吕后,嫌弃刘盈这个本性善良的柔弱孩子。
也就几次三番打算废掉刘盈的太子之位,欲改立他欣赏的庶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
这样,就可以更加赢得戚夫人的欢心。
若赵王刘如意得到多方拥护支持,能守住来之不易的汉室江山,当然是皆大欢喜。
只不过,这只是一厢情愿的美好向往罢了。心知肚明的刘邦也就是心情郁闷时的一时假想,毕竟现实很骨感。
太子刘盈尽管柔弱,不是他心中理想的接班人,但他背后不仅有强大的母后势力,更有权倾朝野的功臣集团鼎力支持。
且不说那时的吕家势均力敌,吕雉是无可厚非的当朝皇后,她的哥哥吕泽、吕释之也是追随刘邦从沛县走出来,一路出生入死的弟兄。
当年刘邦在芒砀山斩蛇起义,就有吕泽拉来几千人的队伍帮衬,这可是刘邦起事创业的老底子。
后来刘邦与项羽争天下,以吕泽为首的吕家人更是出了大力,刘邦危难时,也得到吕家不遗余力的辅佐。吕泽不仅跟随刘邦平定三秦,还在刘邦彭城之战惨败后,竭力拥护他重振旗鼓。
吕释之则受命返回丰沛,护卫刘邦的父亲刘太公一家。
这些都是刘邦难以撼动的从龙之功!
还有陪伴刘邦浴血奋战的爱将樊哙,还是吕后的亲妹夫,刘邦开国后论功行赏,任左丞相封舞阳侯的樊哙更是执掌京城北军的大权,这可是护卫皇宫的实权人物。
当然,仅凭吕家的力量,再强大,对翻脸无情的刘邦而言,也可以像除掉异姓诸侯王那样,用铁血手段铲除。
但庞大的功臣集团,他们都支持拥立太子刘盈,这就得惦量惦量了。
如果刘邦果真废了刘盈的太子之位,意味着吕雉的皇后之位不保,必然会动摇吕家根基,还将与整个功臣集团对立。
这势必会重创初建的刘室江山,造成天下大乱的惨重后果。
并非昏君的刘邦原本是精明的政治家,厉害的一代枭雄,当然不希望因自己一意孤行废除刘盈太子之位后带来刘室江山二代而亡,又步强秦后尘,成为身背骂名的千古罪人。
但刘邦毕竟是开国雄主,哪会轻易妥协?毕竟皇家威严还得坚守,也就随势而为,便借废太子刘盈的真实想法,来个将计就计,想看看吕后为代表的吕家力量以及张良、萧何为代表的功臣集团究竟是怎样的老谋深算。
吕后自然是千方百计要保住太子刘盈之位,还不惜拉下皇后脸面与有权有势的功臣集团结成利益联盟。
如此一来,便形成刘邦与吕雉的殊死博奕,关键就看权倾朝野的功臣集团何去何从?
事实上,那些跟着刘邦打天下的功臣集团,都不赞成刘邦废太子刘盈改立戚夫人所生的赵王刘如意。
一方面,从周朝传下来的"嫡长子继承制"已深入人心,成了天经地义的皇室规钜。
所以,当刘邦一开始在朝堂上动议此事,就遭到有口吃的御史大夫周昌直接反对: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这就是成语"期期艾艾"的而来。
由此可见功臣集团的心声,气得拍桌子的刘邦只好不置可否地假意收场。
但"商山四皓"的出山,就让心知肚明的刘邦有了不宜废太子刘盈的堂而皇之理由,既让戚夫人无话可说,又可以稳稳的将大汉江山掌控在刘姓皇室手里。
原来强势的吕后尽管一心扶持吕氏家族,但还是以民为本,对休戚与共的功臣集团也是见招拆招的和谐相处,体现了女政治家的风彩。
这从以下两件大事就可感之。
一是她见周昌站出来反对刘邦废太子刘盈,感激之下,还向周昌跪谢。堂堂皇后对臣子下跪,可见吕后为赢得功臣集团的支持,也是下足了功夫。
二是她虚心向谋圣张良请教,如何稳住太子刘盈之位。
不期望初创的大汉又陷入纷争混乱的张良,自然揣摩出刘邦的心思,也就顺水推舟在吕后哀求下,帮她出了个主意。
赶快去请隐居在商山的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这四位年高博学的老先生出山辅佐太子。
只要有了这四位须发皆白的仙家站在太子刘盈身后,刘邦自然会打消废立之念。
果不其然。
立说立行的吕后虔诚地请来了这四位原大秦时的博士站队,效果立显。当"商山四皓"出现在刘盈的宴会上,又对刘邦说了一句特别有水平的话:
陛下轻士善骂,臣等不愿受辱;太子仁孝恭敬,天下士人莫不延颈欲为太子死者,故臣等来耳。
就让刘邦假装恍然大悟地立马改变想法。
原来这"商山四皓",一直隐居山林,因不喜刘邦的粗鄙而拒绝邀请不愿出山効力,这次为刘盈的事站出来表明态度,也就是表明天下读书人的心声:治理天下可不是靠武力就霸气实现的,首先还得讲规矩,讲道义。
明白打天下不易,守天下更不易的刘邦也就假装豁然开朗,还故意把酒杯都摔了,宴会结束后便告诉戚夫人:
太子刘盈的羽翼已成,动不了了,现大局已定,吕雉这回真是你的主人,就此收手吧。
其实,世事洞明的刘邦哪会利令智昏地执意坚持废刘盈太子之位?不过是借"商山四皓"站队刘盈来说事,好顺理成章收回改立赵王刘如意为太子的单方面想法。
故公元前195年,在位八年的刘邦驾崩后,太子刘盈顺利继位称帝,这就是西汉第二任皇帝汉惠帝。
这就是刘邦厉害高明之处!
还值得一提的是,他为了稳固刘室汉家江山,不得已之下做了妥协,没有执意废太子刘盈之位,也没有跟吕后拼个你死我活,却在临终前弄了个"白马之盟":
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还做了一系列的人事安排:萧何死后,曹参接替丞相之位,周勃执掌北军。曹参之后,王陵担纲,陈平协助。
这实际上就是给强势也很精明的吕后套了一个紧箍咒:你可以掌权,但不能改朝换代,不能让非刘姓的人当皇帝。同时也是对功臣集团的认可与保护,寄望这些有能力有水平的功勋将来更看重刘家江山。
如此,功臣集团的核心利益也不受影响,可以实现多赢的局面。
不得不说,深谙帝王之术的刘邦的确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他不喜欢柔弱的嫡长子刘盈继位,最终在反复权衡复杂的形势下,没有改立所欣赏的赵王刘如意接盘,从而使汉室江山牢牢把控在刘姓皇室手中。
这也说明一个事实:再厉害的帝王意志,其实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毕竟实力才是王道。
刘盈尽管没有刘如意乖巧机灵,但他有根深蒂固的宗法制度保护,又有强大的母后家族支撑及代表国家意志的功勋集团和天下读书人的认同。
当然,也与一代明君刘邦对大汉未来的考虑息息相关。若刘邦任性胡来,偏要立像他一样有狠劲的刘如意,也不是不行。
只不过刘如意的条件太弱,母亲戚夫人的力量又单薄得可怜,如此悬殊之下,也就硬生生被卡住脖子,必然落个悲惨凄凉的结局。
综上而言:成就伟业,立足实际看清形势也很重要,固然时势可造英雄,但时位也可移人。毕竟此一时彼一时的因果转换,天时地利人和的赋能加持,都是重量级的决定性因素。
在复杂的环境下,唯有清醒的认知,精准的判断,才可能立于不败之地,奠定长治久安的良好开局。
是为记,乙巳年十月十六日即感于象山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