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求是网)
转自:求是网
作为人工智能与物理世界深度交融的前沿技术,具身智能正推动全球范围的新一轮产业变革。中国计算机学会将具身智能定义为一种基于物理身体进行感知和行动的智能系统,其通过智能体与环境的交互获取信息、理解问题、做出决策并实现行动,从而产生智能行为和适应性。2025年,具身智能首次被写入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标志着其已成为国家未来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
然而在具身智能产业高速发展的背后,“断链”问题也在逐渐显现。核心零部件依赖进口、核心技术“卡脖子”、底层架构受制于人、算法模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产业链存在断点等问题制约着我国具身智能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也让技术成果向实际应用的转化面临诸多阻碍,亟待全行业共同破解。
“断链”问题是产业发展模式、创新资源配置与国际竞争格局深层矛盾交织的产物。过去一段时期,一些地方和企业对具身智能产业发展路径存在惯性依赖与理解偏差。受短期效益驱动,资源过度涌向技术门槛相对低的整机组装与市场推广,而对需要长期投入、风险更高的基础材料、核心器件与关键装备的研发关注不足。与此同时,当前国际发展格局深刻变化,全球分工重构下的战略挤压明显加剧,原有基于比较优势的国际分工体系遭遇挑战,某些发达国家加大技术封锁和供应链干扰力度,试图将我国锁定在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卡脖子”风险已经从技术层面上升到了战略层面。这些矛盾叠加,凸显出当前我国具身智能产业“断链”风险仍不可小觑,具身智能产业自主可控仍需克服系列技术瓶颈。
化解具身智能产业发展的“断链”之痛,应在尊重经济规律的前提下,下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的“先手棋”,打好“歼灭战”。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作出系统部署,要求“全链条推进技术攻关”。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明确将“核心部组件安全有效供给”列为2025年核心目标,通过“揭榜挂帅”机制推动力控算法、高精度传感器、精密减速器、高功率密度执行器等“硬骨头”技术攻关。未来应继续加大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投入,力争形成前沿性、原创性科学问题发现和提出机制,加快全链条、梯度式攻关。
当前,开放合作依然是国际社会的主流,强化开放合作,扩大合作“朋友圈”但不依赖于人,是我国与世界紧密联系、良性互动的必然选择。应筑牢安全可控的产业链,在大国博弈下提升产业链韧性,加强具身智能产业链上中下游风险管理与预警,做到未雨绸缪。在全国统一大市场框架下,优化区域布局,引导产业链上中下游就近配套、集群发展。充分利用内需市场的巨大优势,提升国产化替代的规模效应和应用迭代速度,释放新质生产力的澎湃动能。
具身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唯有敢于斗争、善于创造,让自主创新之火燎原万里,才能锻造我国具身智能产业链的筋骨,让中国智能制造真正挺立在全球科技竞争的潮头浪尖。
(编辑:舒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