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辽宁舰这艘大国重器回港时,船底总会带回成吨的海鲜,看上去像贝类,实际上是藤壶。很多人可能会想,既然是海鲜,不如拿来改善战士们的伙食。但是,现实是,这些藤壶最终都被销毁了,连尝一口都不行。这背后究竟有怎样的原因呢?
海洋中最顽固的“钉子户”
藤壶,这种海洋生物,许多人可能并不熟悉,但它绝对是海洋中的“钉子户”。藤壶属于无柄蔓足类动物,看上去像石头,实际上它是活生生的生物。藤壶的最强本领,就是能牢牢附着在任何表面。它们分泌的胶质粘性极强,一旦选定了栖息地,就死死不肯离开。
不仅如此,藤壶的繁殖能力也非常强大。它们交配后,将受精卵释放到海中,随着洋流漂流,找到合适的地方就会开始疯狂繁殖。它们并不挑地方,不管是礁石、海龟背上、鲸鱼身上,还是航母的钢铁船底,都能成为它们的“家”。
藤壶一旦附着,就会终身不离。它们越来越多,越来越厚,甚至附着在海龟的背上,导致它们因背负过重而无法游动,最终饿死。鲸鱼也因为身上满是藤壶,忍受瘙痒只能去撞击礁石,结果身受重伤。2017年,在中国海域就有一只海龟被藤壶完全覆盖,清理起来的场面非常惨烈。藤壶几乎遍布全球,不仅适应热带,也能在寒带海域生存,成了船只最大的烦恼之一。
钢铁巨舰的“慢性毒药”
你可能会认为,航母毕竟是钢铁巨舰,应该不像海龟那样容易被藤壶拖垮吧?事实上,藤壶对航母的威胁一点不比对海洋生物的小。
藤壶分泌的胶质不仅粘得紧,还带有腐蚀性,能够慢慢破坏航母船底的防锈漆。而这层漆对船底的保护至关重要,能够防止海水对钢铁的腐蚀。如果漆被藤壶破坏,钢板就会暴露在海水中,腐蚀速度急剧加快,船体会逐渐变薄,甚至可能出现裂纹,缩短航母的服役年限。
更麻烦的是,藤壶在死后脱落时,还可能带走一块船底的漆或者钢板,造成二次损害。维修成本极高,且需要很长时间。一次大修可能需要几个月,费用更是高达数亿元。
藤壶还会对航母的战斗力产生直接影响。它们附着在船底,会降低航母的航速,而这在实战中可能就是决定胜负的关键。航母上的声纳和其他精密设备如果被藤壶覆盖,探测范围和精度也会大幅度下降,甚至改变船体的雷达信号,增加被敌人发现的风险。
历史上也曾有因为藤壶导致战局失利的案例。比如,20世纪初的日俄战争中,沙俄海军舰队原本实力强大,但由于船底附着了大量藤壶,航速大幅下降,错失了最佳作战时机,最终被日本海军击败。
美味却危险的“海鲜”
既然藤壶是可以食用的海鲜,比如日本人就用它熬味增汤,为什么航母上清理下来的藤壶不能作为食材呢?答案其实很简单:它们太危险了。
航母船底的防锈漆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如甲醛和重金属,而藤壶在长时间附着的过程中,这些有毒物质已经渗透进藤壶体内。如果食用了这些藤壶,不仅不能改善战士们的伙食,反而会带来毒害。重金属在人体内积累,可能导致肝肾损伤,甚至增加癌症的风险,绝对不值得冒这个险。
此外,航母航行的海域,有些可能受到工业废料、生活污水甚至核污水的污染,而藤壶作为浮游生物的食物来源,体内也会积累这些污染物。特别是在2011年福岛核事故后,日本近海的藤壶就被检测出含有放射性物质,谁敢拿这样的藤壶当食材?
即便是回港维修时清理下来的藤壶,处理起来也相当麻烦。它们混合着防锈漆碎片,可能还携带各种海洋细菌,清洗、分拣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和物力。而且,现代海军的后勤补给系统非常完善,新鲜食材供应充足,没有必要冒这个险。每次清理下来的藤壶动辄几十吨,仅运输和检测的成本就非常高,完全得不偿失。
持久的战斗
为了应对藤壶这个麻烦,各国海军都费尽心思。最早,英国人通过铜船体利用铜表面的有毒薄膜来驱逐藤壶。如今,更多的船只会在船底涂上含有毒素的特殊涂料,藤壶一接触就会死亡。
不过,这些防污涂料并不会永久有效,随着时间推移,涂料会慢慢磨损,所以航母仍然需要定期回港清理藤壶并重新刷漆。辽宁舰每次维修时,清理藤壶的过程就需要几十名工人花费一周时间,用高压水枪和专用刮刀一点点刮掉这些顽固的藤壶。
美国海军甚至开发了专门的清理机器人,用物理方式剥离藤壶,并结合更先进的涂层技术,效果比人工清理更好。这些机器人能够在水下作业,减少人工风险,但成本也相当昂贵,一台设备就需要几百万美元。
不仅仅是军舰,民用船只也受藤壶困扰。2023年,澳大利亚的货船维京猎户号因为船底藤壶过多,甚至导致吃水线都被遮挡,无法进入港口,清理时花费了一周时间。藤壶的处理也很讲究,如果直接丢到海里,它们可能会在新的地方繁殖,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大多数藤壶都会被集中焚烧或填埋,少数则用作工业原料。
有研究指出,藤壶的天敌可能是贻贝和海星,它们能够啃开藤壶的硬壳,未来或许能派上用场。此外,有研究表明,淡水环境能让藤壶迅速死亡,这为未来的防治工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总的来说,人类与藤壶的较量还将继续,但无论如何,将清理下来的藤壶销毁,绝不是浪费,而是为了确保航母等钢铁巨舰始终保持最佳状态。因为在海洋战场上,细节决定成败,而每一只被清理掉的藤壶,都是守护国防安全的最坚固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