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场看似荒诞的国际对抗中,德国媒体《明镜》周刊用尖锐的语言形容了当前的局势:“一个像全球自由贸易的捍卫者,另一个倒像是被背叛后疯狂挥拳的狂人。”这话听起来十分激烈,但它揭示了一个被美国对中国,尤其是华为的全面围堵所引发的尴尬局面。远在欧洲的德国人以近乎冷酷的笔触,揭示了这场博弈的荒谬性。
美国围堵中国,华为成为焦点
华为无疑是美国这场围堵战的中心。最初,华盛顿希望通过强大的经济与科技手段,将华为彻底打压,尤其是在芯片技术领域。没想到,这场“降维打击”最后成了一个巨大的“照妖镜”,揭示了背后不同国家在此过程中暴露出来的虚伪和矛盾。
英国的尴尬
在美国的压力下,英国决定禁用华为设备,要求2027年前将华为产品从5G网络中彻底拆除。然而,这个决定的代价却是令人大跌眼镜的低网速。去年,英国的5G网速报告显示,伦敦的平均下载速度仅为143Mbps,位居欧洲倒数。相比之下,德国的慕尼黑为259Mbps,领先英国不少。有人直言,这一切的根源,就是英国在美国压力下作出的“投名状”。
德国的两难抉择
德国在这场围堵战中的表现更为微妙。虽然德国政府一方面表态要禁用中国设备,但另一方面,德国媒体透露,政府已在暗中为运营商开绿灯。原因很简单:要彻底清除华为,至少需要投入50亿欧元。而这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德国的移动通信技术也将因此停滞数年。此外,德国的铁路系统更需要投入4亿欧元更换设备。可见,现实的经济利益让德国政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中国主动出击
面对美国的封锁,中国并没有束手待毙,而是选择了主动出击。新能源汽车便是最生动的例子。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中国电动车品牌,已在欧洲市场取得了巨大成功。今年1月,比亚迪在英国、西班牙和葡萄牙的销量暴涨,分别同比增长了551%、734%和207%。与此同时,特斯拉在欧洲的销量却出现了下滑,尤其在西班牙,同比下降了76%。这让西方国家深感震惊:中国正以强劲的产品力挑战他们的科技优势。
美国的误判与中国的崛起
《金融时报》指出,美国对中国芯片的制裁并没有使中国停下脚步,反而激发了中国技术自立自强的动力。没有美国的禁令,中国的芯片产业或许仍停滞在二流水平。然而,正是美国的“赶尽杀绝”策略,迫使中国在技术创新上付出更大的努力,短短一年,华为和中芯国际的AI芯片良率就从20%跃升至40%,并首次实现了生产线盈利。
中国的内在优势
德国的中国问题专家冷静指出,中国能够在这场对抗中坚持得更久,因为中国拥有庞大的内需市场和完整的供应链。中国的大部分产品都是自给自足,这使得中国在面对美国的贸易战时,能够保持国内经济的稳定,不像美国那样容易陷入通货膨胀。
美国的国际形象逐渐崩塌
然而,美国最大的困境在于,它正在逐渐失去全球的支持。美国的关税政策,尤其是在特朗普政府的推动下,已经将很多传统盟友推向了中国一方。正如《纽约时报》所指出的,许多原本支持美国的国家,现在可能不再和美国一同对抗中国,反而把中国视为一个更可靠、更稳定的长期合作伙伴。
结语
历史早已证明,任何试图通过封锁和打压来阻止一个后发工业强国崛起的企图,最终都会失败。美国这场芯片战争,可能也无法成为例外。尽管这场战争还远未结束,但从长远来看,美国很可能已经为中国的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