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6日,正值第45个世界粮食日。作为世界人口大国,中国以占世界9%的耕地养活了世界近20%的人口,为世界粮食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份沉甸甸的“中国贡献”背后,是对18亿亩耕地红线的长期坚持与守护。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18亿亩耕地红线,不仅是数量红线,更是质量红线和生态红线。”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教授张超告诉《中国报道》记者。
守住耕地保有“基本线”
追踪一片耕地的减少,记录一块水田的变更,核实原有耕地是否转为建设用地……在江苏南京从事国土变更数据统计的丁磊每天都要与土地“打交道”。对他来说,土地正具象为一个个具体的变动数据与真实的卫星遥感图像。
在他看来,守住耕地红线,不仅关乎静态的保有量,更是一项应对土地动态变迁的系统性挑战。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9.4亿亩,比2020年增加了2800万亩。我们的耕地保护不仅守住了红线,还实现了净增长。但张超教授表示,“守红线”并不容易。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平邑街道农民驾驶农机在翻耕土地。
“虽然我们实行了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但被占用的耕地大多为城市周边、地势平坦的优质耕地,而补充回来的往往是质量不高、位置偏远的耕地。同时,由于耕地转为建设用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可能是原耕地的数倍,因此,当前地方经济发展与耕地保护之间的矛盾仍十分突出。”张超说,在经济效益驱动下,耕地“非粮化”趋势日益明显,农民更倾向于种植经济作物,甚至出现耕地撂荒等问题。与此同时,长期高强度的耕地利用可能会导致部分耕地出现盐渍化、酸化、荒漠化等退化问题。
面对这些难题,如何破局?张超认为,耕地保护必须采取“长牙齿”的硬措施。过去占补平衡主要针对建设占用(如盖房、修路)的耕地补充。如今,政策范围正扩展至耕地转为林地、草地等生态类用途。”张超说,首先要执行更严格的耕地占补平衡制度。其次要以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为抓手,通过“小田并大田”优化耕地布局,使耕地更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张超还强调,要建立完善的耕地保护补偿机制。通过各种奖励和补贴政策,让耕地保护者受益、耕种者得利。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提升耕地地力和产能。同时,对于过度利用严重透支的耕地,实行利用与休养结合。
让“粮田”变“良田”
保耕地,不仅要保数量,还要提质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建设高标准农田是一个重要抓手。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超过10亿亩,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也取得明显成效。
农业农村部部长韩俊在“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农业主题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近年来中央一直加力支持高标准农田建设,“十四五”期间中央累计投入超过了7000亿元,2024年中央财政亩均投入标准提高到了2000元以上。此外,还以提升地力、产量和效益为基本标准,分区分类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在河南省某地的高标准农田,收割机正在收割成熟的小麦。
“我国耕地类型多样,涵盖水田、水浇地、旱地等。为此,国家正对高标准农田进行分区分类管理,为不同区域和土地类型量身定制了相应的建设标准与技术规范。”张超说。
今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30年,力争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3.5亿亩,累计改造提升2.8亿亩;到2035年,力争将具备条件的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累计改造提升4.55亿亩。
“这一政策具有深远考量。这既能提升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又能增强抗风险能力,还能推动农业机械化、现代化,巩固农民增收基础。”张超表示。
但当前高标准农田建设已进入“深水区”。要从“有田”到“有好田”,需要啃下的硬骨头还有不少。
资金是绕不开的难题。张超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建设一般由省级政府负总责,我国产粮大省如黑龙江、吉林等经济不发达,建设资金筹措问题仍十分突出。
此外,张超强调,目前好建、易出效益的平原地区耕地大多已完成建设,剩下的多是位于丘陵山区等投入高却效益不显著地区耕地。同时,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后期管护责任仍不明确、缺乏长效运营机制等问题也亟待解决。仍需通过后续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地力提升项目等来改善和提升土地质量。
持续推进退化耕地综合治理
素有“耕地中的大熊猫”之称的黑土地,近年来保护成效显著。据统计,“十四五”期间,累计保护黑土地超过4亿亩次,治理侵蚀沟3.3万条,黑土地“变薄、变瘦、变硬”趋势得到了初步的遏制。目前,我国还颁布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黑土地保护法》,将黑土地保护上升为国家意志。
△在吉林省公主岭市秦家屯镇王家窝堡村,农机在进行整地作业。
“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摸清了我国黑土地‘家底’,目前黑土地保护利用已经形成了如梨树模式、三江模式等创新模式。”张超说,以梨树模式为例,其核心是保护性耕作技术,通过秸秆还田覆盖、免耕播种,不仅能有效减轻风蚀和水蚀,腐烂后还能变成有机质,让黑土变得更黑、更肥沃。
此外,目前四川、安徽等省份纷纷建立了省、市、县、乡、村五级田长体系,真正实现了地有人看、责有人担;通过国家重点研发项目,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等单位还建立了天空地立体监测技术,结合遥感与物联网等多种设备和手段,实现了对黑土地的多维监测,为黑土地“诊断把脉”。
而在我国南方部分地区,已经实施酸化耕地治理720多万亩次,治理后土壤的pH值提高了0.5、产能提升了10%左右。分区分类开展的盐碱耕地治理改良,正将“以种适地”和“以地适种”这两条路径相结合,不断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
“当前,我国在守住耕地数量红线方面已取得显著成效,真正的挑战正从确保‘有多少地’转变为守护‘有多少好地、有多少可持续的地。’”张超表示。
撰文:《中国报道》记者 刘雪云
图片:新华社
责编:张利娟
编审:林崇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