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世界网消息(CWW)今年以来,中国低轨卫星的发射频次明显增加,尤其是在卫星互联网方向,已经形成了高密度、批量化的发射节奏。而从通信产业的角度看,这一趋势并非偶然,而是国家战略、市场需求与技术突破共同驱动的结果。
一方面,低轨卫星正在成为全球新一代通信基础设施的关键组成部分。与中轨、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相比,低轨卫星因轨道高度低而具备低时延、低路径损耗和大带宽的优势,这使其特别适合应对5G乃至未来6G时代对于实时通信和全球覆盖的需求。
另一方面,国际竞争的加剧也是推动中国频繁发射低轨卫星的重要原因。SpaceX“星链”计划、OneWeb和亚马逊Kuiper等项目都在快速抢占频谱与轨道资源,如果我国不能及时占位,就可能在国际竞争中失去主动权。因此,快速发射不仅是产业发展的需要,也是维护国家频轨权益的重要措施,更给我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产业发展机遇。
以通信产业为例,首先是通信服务能力的跨越式提升。随着低轨星座逐步组网,手机直连卫星正在成为现实。例如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已经获得相关牌照,华为、荣耀等手机厂商也陆续推出了具备卫星通信功能的手机,且销量已突破两千万部,这标志着卫星通信正在从专业市场走向大众消费,形成新的业务增量。
其次是产业链的整体拉动效应。卫星互联网涵盖卫星制造、发射、运营以及地面设备、服务端市场等环节,其中地面设备和服务端市场潜力最大。据相关机构测算,到2030年我国卫星互联网整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700亿元,将带动芯片、相控阵天线、整星制造、火箭发射等多个环节的持续增长,形成完整的通信产业链集群。同时,卫星互联网的应用场景广泛拓展,除传统的船载、机载、应急通信之外,还将加速进入低空经济、电力巡检、远海测试和垂直行业专网等新兴领域,这不仅给通信运营商带来新的市场空间,也为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基础。
最后,卫星互联网的战略安全价值同样不可忽视,在地面网络受损等极端情况下,低轨卫星能够确保应急通信不中断,为国防安全和灾害救援等提供关键通信保障。
需要说明的是,机遇往往与挑战并存。如上所述,卫星通信和卫星互联网给我国相关产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相应的挑战也不容忽视。
一是技术复杂度高。大规模组网需要数千颗卫星协同工作,涉及星间链路、自主调度和高速数据路由,而我国在“星上算力”和高性能相控阵天线等方面仍有不足,需要进一步突破。
二是频谱资源紧张,国际协调周期长且存在不确定性,未来在国际电联的各方博弈中,中国需要在维护权益的同时避免发生频率冲突。
三是产业生态与标准体系尚不完善,目前跨厂商、跨网络的互通性有限,商业模式尚未完全验证,加之资本投入和专业人才储备不足,可能影响产业的长期发展。
总体来看,中国今年频频发射低轨卫星,是全球通信基础设施竞争进入白热化阶段的必然选择。具体到通信产业,卫星互联网不是地面5G或6G网络的替代,而是重要的补充和延伸,而未来的真正竞争力在于能否实现“天地一体、空地融合”的无缝通信体验。目前,我国虽然正在加速追赶,但要从规模建设跨越到商业可持续发展,还需要产业链上下游协同攻关,推动技术创新、标准制定和商业模式等的探索,才能在全球卫星互联网竞争中赢得主动权并实现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本篇刊载于《通信世界》2025年10月10日*
第19期 总977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