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固然亮眼,但安全永远是底线。
2025年10月13日凌晨,成都天府大道上,一辆小米SU7在行驶中先是摇摆不定,目击者称在等红绿灯时听到驾驶员大声吼叫,随后车辆超速失控,撞上绿化带,翻滚至对向车道并迅速起火。行车记录仪画面显示,车辆碰撞前以极高的速度从右侧飞驰而过,撞击后火势迅猛,浓烟滚滚。路人第一时间冲上前救援,有人徒手砸窗,手上鲜血直流;有人拿出灭火器试图压制火势。然而,车门一直打不开,救援无果。消防人员到场后,用水枪压制火势,并用工具切割车身,但为时已晚,驾驶员不幸遇难。警方通报称司机涉嫌酒驾。
不可否认,司机酒驾肯定违法在先,但这个过错付出生命的代价,过于沉重。网友最大的疑问是,车祸发生后,车门为何无法打开?据了解,小米SU7的车门外把手采用的是半隐藏式设计,开门时要把手伸进凹陷的区域,用手指前端按压内部微动开关后才可解锁。根据雷军此前介绍,小米SU7的半隐藏式门把手“采用固定式设计,通过按压内部微动开关实现电动解锁,无需物理抬起就能开门。”也就是说,这种门把手本质上仍是电控开关,而非传统的机械结构。在正常状况下,这种设计能降低风阻,也让车辆更加美观,但在碰撞导致车辆断电的紧急情况下,却可能成为致命的缺陷。
在突发碰撞事故后,车辆的电路系统很可能受损,导致全车断电。此时,无论是隐藏式还是半隐藏式的电控门把手,都可能无法正常工作,使乘客被困于车内。因为车门外部把手是电子开关,在碰撞断电后,不能采用机械外翻打开车门。而且,小米SU7车内机械拉手位置比较靠下。在这种情况下,当车内驾驶者昏迷或者无法自主救援时,车外救援者必须砸开车窗,再把手伸进车内,拉动车门内底部机械拉手,显然大大增加了打开车门的难度。
电动汽车发生车祸时车门打不开的问题,不是个例。2024年,山西运城、广西包茂高速等地都发生过类似事故:电动车起火后,电动门锁失灵,人员被困车内,最终酿成悲剧。网友质疑:“连车门都打不开,科技再先进又有何用?”
新能源汽车的崛起,带来了低风阻、智能化、极致设计的浪潮,但这场事故却让人不得不追问:新能源汽车的安全标准是否跟上了技术迭代的步伐?
值得一提的是,针对近年来一系列碰撞事故后车门无法打开的情况,工信部已对车门把手的设计制定了强制性国家标准——《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新国标从9月下旬开始已在公开征求意见,并建议从2027年1月1日起实行。根据新的强制性国标,以后每个车门(不包括尾门)应配置具备机械释放功能的车门外把手,确保在紧急情况下无需工具就能开门,并且禁止使用全隐藏式门把手。
科技的每一次飞跃,都应以生命为锚,而不是相反。从特斯拉到小米SU7,新能源汽车的每一次亮相都让人惊叹科技的无限可能。然而,成都这场事故提醒人们:科技再炫酷,也不能以牺牲安全为代价。科技点亮生活,可别锁死生路;智能再快,也得给生命留扇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