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55岁,两个月之前,出现大便带血,排便次数增加,还伴有黏液便,到医院检查,医生给他做了直肠指诊,发现距离肛门2厘米的地方可摸到一个菜花状的肿块,质地坚硬,指套有血染。这是典型的直肠癌,医生立即安排他住院,进行各种手术前检查,结果为中早期的直肠癌,由于发现得还算及时,可以直接手术。
但老王的肿瘤距离肛门太近了,如果做手术,必须把肛门也切掉,然后把皮肤缝起来,这样他就永久没有肛门了。有人可能会问,没有肛门之后,怎么排便呢?
人工肛门:
排便的新“通道”
直肠没了,便便不会像以前那样按部就班地运作了。没有了直肠这个“小仓库”,便便就少了个暂时停留的地方,直接从结肠“一路狂奔”,要找个出口出去。这时候,身体就得想其他办法来解决“出口”问题。
常见的治疗方式是造瘘手术。
什么是造瘘呢?简单说,就好比在肚子上开了一扇“小窗户”,肠道直接和外界相通。医生会把一段肠道拉到肚皮表面,固定好,粪便就从这里排出。刚听到这个,你可能会觉得有点难以接受,毕竟这和咱们习惯的排便方式太不一样了。这个“小窗户”虽然看着特别,但它能让身体的排便功能继续运转。
刚开始,带着这个新“通道”生活可能会有点小麻烦。比如,要学会怎么护理它,怎么更换收集粪便的袋子。不过,就像学骑自行车一样,多练习几次,你就能轻松掌握。
排便习惯的改变
没了直肠,排便习惯也会大变样。以前直肠能储存粪便,让我们可以规律地一天一次或者几次排便。现在没了这个“储存库”,肠道里的东西可能说走就走。这就需要我们重新和身体“磨合”,摸索新的排便规律。
虽然直肠切除后排便方式变了,但这并不意味着生活就失去了色彩。有了人工肛门这个新“通道”,加上对排便习惯的重新调整,你依旧可以拥有正常、精彩的生活。身体就像一个神奇的“小宇宙”,即便遇到了直肠“下岗”这样的情况,也能通过各种方式重新找到平衡。生活中遇到这种小波折,只要保持乐观,积极应对,就没有啥过不去的坎儿!所以,勇敢面对这个变化,生活依然充满美好。
作者:樊丽莎
来源:宣武普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