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12日,南海再度爆发了冲突。在中国南沙群岛的铁线礁附近,菲律宾试图通过派遣两艘公务船进入中国海域。尽管中国方面多次发出严厉警告,菲律宾仍然不顾警告,强行突破中国海警的封锁线,企图登上铁线礁。在这一过程中,菲律宾船只故意接近中国海警舰艇,最终导致了双方舰艇的碰撞。为了捍卫南海的海洋权益,中国海警舰船不得不使用水炮进行拦截。
根据菲律宾媒体公开的画面显示,中国海警确实使用了水炮对菲律宾公务船进行了警告,并成功将其驱离。不过,菲律宾方面显然不愿轻易放弃,试图通过左右闪躲与中国海警舰船周旋。但从视频来看,菲律宾并没有突破中国的海警封锁线,也没有成功登上铁线礁。因此,10月12日的这次冲突最终以菲律宾的失败告终。
那么,为什么菲律宾要在铁线礁挑起事端呢?值得注意的是,菲律宾近段时间一直集中力量在黄岩岛挑衅,甚至在仁爱礁也有过类似行动,但为何这次却选择了铁线礁呢?要解答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南海岛礁的战略价值来分析。
南海自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发现丰富的油气资源以来,菲律宾、越南等国便开始争夺该区域的岛礁控制权。由于那时中国海军力量较弱,许多南海岛礁未能有效控制,虽然这些岛礁属于中国的主权范围,但由于缺乏足够的海空军力量,许多岛礁被菲律宾、越南等国占领。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并需要一个稳定的安全环境,我们没有立即采取措施夺回这些岛礁的控制权。这样,菲律宾在1970年占领了马欢岛,随后在1971年非法占领了中业岛和南钥岛。此后,菲律宾逐步占领了费信岛、北子岛、西月岛等多个岛礁。近几年,菲律宾还将目光锁定在黄岩岛、仙宾礁、铁线礁等岛屿,这些岛屿周围的海底沉积盆地蕴藏着大量油气资源。
如果菲律宾能够占据这些岛礁,并将它们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就能合法地开发南海海底的油气资源。铁线礁的位置尤其重要,它距离菲律宾已经占领的中业岛非常近,只有几海里的距离。2024年3月21日,菲律宾曾派遣4艘公务船,搭载34名“科考队员”非法登上铁线礁,并在此停留取样。由于当时我们未能对菲律宾的图谋给予足够重视,菲律宾成功占领了铁线礁。对此,中国在此后的事件中加强了准备,避免让菲律宾再次得逞。
菲律宾试图通过制造争端假象来为其扩张行为提供“正当性”。他们的策略是通过不断挑衅,制造岛礁争议的假象,从而争取在国际上获得对其行动的支持。仁爱礁便是一个明显的例子。1999年,菲律宾以避风避浪为由,要求中国允许他们的“马德雷山号”登陆舰停靠仁爱礁。中国方面未能及时处理,导致菲律宾的舰船至今仍在仁爱礁滞留,并将其作为一个“有争议”的据点。2024年,菲律宾又在仙宾礁上演了类似的剧本,他们派遣海警船在仙宾礁滞留了50多天,最终在中国海警的追击下被迫离开。
此次菲律宾在铁线礁的挑衅,显然也是他们的一步棋。菲律宾希望通过制造争端,营造铁线礁存在主权争议的假象,为未来可能的进一步扩张做铺垫。然而,中国绝不会轻易放任这种行为。我们已经做好充分准备,不会让菲律宾有任何机会再次在南海争夺岛礁的控制权。